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8月13日 星期二

    千万捐款浇灌一世乡愁

    《 文摘报 》( 2019年08月13日   05 版)
    马 旭

        6月29日,老兵马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第二天为父老乡亲做了场报告。作为“感动中国人物”,马旭由于为家乡捐款1000万元而闻名全国,以她没想到的速度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其实在这件事之前,她已经在军队里小有名气了。参加革命、高龄跳伞、搞科学研究……她的事迹多次被军事报刊报道。

     

        今年2月18日,在灯光闪烁的央视演播大厅里,马旭与爱人颜学庸从两个少年手中接过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奖杯。写给她的颁奖词是:“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回到武汉,马旭和颜学庸到街上买菜,都有三三两两的人聚上来,“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你们,你们捐了1000万元”。随荣誉一起涌来的,还有各地来访的人不间断的节目邀约、各单位的讲座分享会,有人来借钱,有人来认亲,有人来谈合作……最多的一天,家里来了几十个人。经历过枪林弹雨,老两口相信这些事情会很快过去,热度消失之后,一切都会恢复原状。

     

        马旭1933年出生在黑龙江木兰县。小时候家穷,秋收时节,母亲到地里捡地主家收割后漏下的玉米、土豆糊口;有时在家里点个煤油灯,给人唱大鼓书,门口放一个盘子,听的人愿意给多少就放多少。母亲当年的唱词,马旭现在还能随口唱出,“三郎马睬入泥浆,五郎他怕死当了和尚……”她佩服唱词里的英雄,“可能是小时候听的这些爱国故事影响了我的人生”。

     

        1947年,木兰县已经解放,在村长的建议下,马旭被母亲送到部队,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学医。临行前,母亲给她揣了家里仅有的一块大洋,这钱她一直留着没舍得花。

     

        参军7年后,马旭被保送至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至武汉军区总医院。后来她又主动申请调往前线野战部队,1958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45师卫生营的一名军医。

     

        1961年,中央军委以45师为主体,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马旭最初负责跳伞训练的后勤保障工作,渐渐地,她有了加人空降兵队伍的念头,“我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当伞兵哪有那么容易,为了能当上伞兵,马旭在宿舍地面上挖了一个坑,垫上沙子,把椅子摞到桌子上。她每天晚上练习,从椅子上跳进沙坑里,上上下下500多次,保证落地的准确。苍天不负苦心人,马旭终于如愿成为新中国空降兵部队首批女伞兵的一员。

     

        颜学庸是上过朝鲜战场的人。“当时听说美国飞机炸朝鲜的房子,还侵犯我们的领空,很生气啊,抗美援朝,走!”说这话时,他正走在45师的大院里,不远处是黄继光纪念馆。

     

        1950年,颜学庸和一批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从重庆坐船过三峡到武汉,坐专列前往鸭绿江边。他负责后勤,背着枪械、炸药、子弹、粮食,运送到前线。一旦美军侦察发现了他们,就派飞机来投炸弹。“打死对方一个人,我们要付出4个人的代价”。

     

        战争结束后,颜学庸随部队驻扎在河南驻马店,后来到了武汉。1963年,他与马旭结为夫妻。结婚时,两人都是30岁,是部队的“大龄青年”,经政委介绍成婚,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婚礼筒单,来了几个同事,买了一包瓜子,就算是办席了。

     

        马旭的勤奋刻苦,一直让颜学庸佩服。两人的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1989年,他们研制出的“充气护踝”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过多次高原跳伞训练,他们又研制出“单兵高原供养背心”,在199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几十年间,夫妻二人在军内外众多报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还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训练依据》等著作。1997年8月,空降兵某军政治部专门发文,授予二老“科研老兵”的称号。

     

        很多人说捐款1000万元让两位老人倾其所有,颜学庸不这么看。他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好——两人都有退休工资,基本生活有部队保障。他们游历过日本、美国、俄罗斯,也走过国内大多数省份,最后发现还是喜欢黄陂的生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多年前,他们曾在武汉金银湖买了一套商品房,本想开卫生所,后来发现,卫生所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于是他们卖掉房子拿到“巨款”——400万元。这笔钱加上多年积攒的退休金、科研专利费、银行储蓄利息,也是一笔可观的资金。颜学庸说,1000万元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捐了能有一点用处就很好”。最终,他们决定把这笔钱捐给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家乡オ有未来。”马旭说,她仔细对比家乡黑龙江木兰县和武汉黄陂区的教育资源,发现差距太大。目前,1000万元已经投入到“马旭文博艺术中心”的建设中,将用于开展教育、文化活动。她在东北沦陷后出生,深知失去国家庇护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在几次分享会上,她都提到年轻人要明白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没有国就没有家”。

     

        (《环球人物》2019年第15期 梁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