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7月20日 星期六

    纯粹学人 行不言之教

    《 文摘报 》( 2019年07月20日   02 版)

        转瞬之间,季羡林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年了。其间,往事不断浮上心头。能够承蒙先生教泽,追随先生治学31年,实乃人生幸事。

     

        1978年10月,我在未名湖畔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季先生。他穿一身藏蓝色的中山装,操一口乡音浓厚的山东腔,慈眉善目,平易朴实。先生甫一开学即给我们研究生上了一课,主讲如何治学。他指出,无论从事印度哪个领域的研究,都应当学习印度的历史、哲学与文化,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他主张,在确定选题之后,必须做好有关文献的检索工作,穷搜有关图书资料,然后再写论文,而在写作中则要言必有据,不断查询各种工具书,以减少事实记忆和文字差错;在掌握英语的同时,应当学习对象国的语言,并尽可能不断提高汉语水平。在谈到学术规范时,他强调,做研究必须老老实实,凡引用别人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句话,亦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在谈到写文章时,他推崇“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严谨治学精神。先生语言平实,却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让我们受益终身。

     

        1984年,先生翻译的《罗摩衍那》出齐。为了庆祝这一盛事,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于10月在杭州召开研讨会。一天会后,在陪先生散步之时,我问道:“季先生,新中国成立35年来,您有多少时间用于开会?”先生回答说:“20年。”然而,先生善于应对各种会议,尤其是没有意义但又不得不参加的会议,他的许多文章就是在开会时酝酿成熟的。他的这种惜时如金的精神给学生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1982年,印度诗人和小说家梅特丽耶·黛维访华。她16岁即出版第一部诗集,泰戈尔非常欣赏其才华并亲为作序。诗人在暮年曾四度到她位于大吉岭的家中度假,说了许多精妙的话,被她记录下来,形成了《家庭中的泰戈尔》一书。这是一部类似《歌德谈话录》的著作,堪称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黛维将此书赠送给季先生并请他将该书译成中文,先生承诺亲自翻译。

     

        1984年孟夏,季先生前往友谊宾馆看望再度来访的梅特丽耶·黛维。我叨陪末座。席间,黛维问及先生译事进展情况,并不客气地说:“难道你们非要等我死了才出版你们翻译的这部书吗?”先生在随后的8个月中将全书译成中文。他本可以动用自己的学生翻译此书,然而没有。他信守承诺,亲力亲为,保证了译本的质量。

     

        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曾就个别孟加拉语词汇及孟加拉语书名征求我的意见。1986年初,我见到《家庭中的泰戈尔》中文译本,是先生赠阅的。拜读此书时,我发现先生在“译者序言”之后的附记中写道:“译文很大一部分是在外地开会时写成的,因而颇为凌乱。李铮同志费了很大的力量抄写全书,核对文字。刘建同志协助我翻译了一些孟加拉文的书名和其他名字。谨记于此,以志心感。”从此事可看出,先生不仅严守学术规范,而且非常尊重他人劳动,连学生帮了一点小忙也要交代清楚。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季羡林先生是一个纯粹的学人,却以扎实的行动影响了无数后学。他永远是莘莘学子的光辉楷模。

     

        (《光明日报》7.10 刘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