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7月02日 星期二

    教材质量关乎孩子未来

    《 文摘报 》( 2019年07月02日   03 版)

        “蚌的肉被鸟嘴夹住,蚌又用壳把鸟嘴反夹住,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李娟受到来自侄儿的“灵魂考问”,无奈把问题发到了朋友圈。侄儿黄圣凯今年11岁,目前读小学五年级,在课本中他发现这一问题,还询问了语文老师,但老师说“更应关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目前出版社回应,“鹬蚌相争”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教材暂不会更改古文的记载。

     

        不久前,福州8岁的小男孩小冯也认为语文课本里的《羿射九日》有描述不当之处,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是怎么蹚的?人教社回应,承认有问题,会适当修改。

     

        再早一点,杭州语文教师郭初阳整理了一份“问题课文”目录,其中提到:《爱迪生救妈妈》在任何爱迪生的传记里都难以找到事实根据,而且从医学史上考究,当年也不可能做阑尾炎手术……

     

        “语文不是历史”,但即便如此,教材课文也要虚构有度,特别是在涉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更要做到真实。即便是神话和寓言,也要符合基本常识和逻辑。恰如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所言,孩子在把正确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是需要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支撑这个正确观念的事实本身是虚假的,他们会连带着对观念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教材的质量关乎孩子的未来。确保教材少出错、不出错之外,更要虚怀若谷,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鼓励别人挑错,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教材、完善教材。

     

        (《羊城晚报》6.26 乔志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