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大上海”的“小菜场”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27日   02 版)

        上海的家庭主妇们早晨见面,经常会有这样的问候:“今朝侬小菜场跑过?”上海人把青菜萝卜、鸡鸭鱼肉等荤素菜统统称为“小菜”,把到菜场去买菜称为“跑小菜场”。

     

        上海著名女作家程乃珊在陕西路一带居住了60年,她对位于陕西路的西摩路小菜场颇有感情: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记得这家小菜场二楼是专门卖侨汇(商品)的店,专门外交供应,定点供应的。因为上海还是有很多外国人,或者外国专家。小菜场里也卖南京西路上没有的大饼、油条、粢饭、豆腐浆。也有皮鞋摊、修皮鞋,还修阳伞,甚至还有一个花摊。”

     

        当年的租界有西式菜场,而在南市老城厢一带,则出现了老西门外的唐家湾菜场、大东门外的紫霞路菜场等马路菜场。其中紫霞路菜场是上海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马路菜场。笔者幼时就生活在老城厢的大东门附近。上世纪60年代末,每天清晨,居民们起床开门后,第一件事就是买菜。洗刷完毕拎着菜篮就跑向马路菜场。鹅卵石铺就的弹硌路街面旁,楼下的排门板打开就是铺面,小老板们做着小生意,与路边的小菜摊互不相干。

     

        摊贩的吆喝声也非常有特点:“来,来,来,豆腐嫩的来,一角洋钿买两块来。”“今朝的独脚蟹(发芽豆)只只大。”河蟹的叫法,快要死的蟹叫“撑脚蟹”,小蟹叫“铜钿蟹”,崇明蟹叫“乌小蟹”,正宗的好蟹,才叫清水大闸蟹。

     

        有些小贩也很懂食疗和养生之道,边卖菜边吆喝:“清明螺蛳抵只鹅,小暑黄鳝赛人参,菜花黄时吃甲鱼,大伏天里吃羊肉。”当年的紫霞路菜场的市井,真有点像上海版的《清明上河图》。

     

        和农村不一样,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是居民们每天都会聚拢到菜场里买菜,低头不见抬头见,东家长西家短的话也就在小菜场里交流和传播了。旧社会,很多有钱人家里都有佣人,也叫娘姨。她们每天都要到小菜场买菜,也会找机会交头接耳。

     

        当然,去小菜场买菜的不仅仅是娘姨,还有其他各色人等。笔者在广播电视台的片库里找到了一段精彩的老电影,影片记录了1936年2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华裔女明星黄柳霜来到上海访问,从下榻的南京路国际饭店出来后,到了附近的凤阳路小菜场,在小菜场买了一束鲜花后离开。

     

        上海人有句话“拿到篮子里就是菜”,这话就是嘲讽那些不会挑菜、不会讨价还价的“粗人”。都说上海人会过日子,而会过日子首先就要会买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上海的小菜场里就发明了盆菜。盆菜,就是把顾客要烧的几种小菜都搭配好了,放在一个盆里,包括花式品种、包括量的多少,都为顾客考虑好了。比如一个盆子里有番茄有鸡蛋,顾客拿回家就可以做番茄炒蛋。

     

        当时国家号召要解放妇女,家庭主妇们要参加扫盲,学习文化,要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发明盆菜可以节约她们买、汏、烧的时间。

     

        (《解放日报》4.6 朱海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