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4月27日 星期六

    “中国味儿”芭蕾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27日   06 版)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蒋祖慧,1934年出生,祖籍湖南常德。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舞编导,国家一级编导,中央芭蕾舞团原副团长。2014年荣获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身成就奖。

     

        1949年年末,我在母亲丁玲的鼓励下到朝鲜平壤跟随舞蹈家崔承喜学习舞蹈。一年后回国,成为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的舞蹈演员。1951年崔承喜来中国办舞研班,整理大量中国戏曲舞蹈,还邀请戏曲名家示范动作。我喜欢芭蕾,更喜欢中国戏曲,进而萌发一个信念:要创作我们中国自己的当代舞蹈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舞剧《和平鸽》和《鱼美人》踏出芭蕾艺术民族化尝试的第一步,周恩来总理提出“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芭蕾剧目”。1964年我参与编创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登上舞台,题材的中国化和时代性标志着中国芭蕾艺术民族化的全新探索。今天,我回头看这部舞剧中芭蕾与民族元素的关系,仍有很多值得思考与借鉴的地方。

     

        首先,舞蹈语汇的使用不必自我设限。《红色娘子军》里的琼花性格强悍,动作需要爆发力,芭蕾舞动作对她而言有些柔和。为突显琼花的能力和个性,我加入京剧里的“亮相”和中国舞里的技巧和舞姿,比如倒踢紫金冠、串翻身等,都有效增强动作张力,特别符合琼花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气质。

     

        除了融会贯通地使用不同种类的舞蹈语汇,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形象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我们回归生活。接到《红色娘子军》创作任务之初,我们就来到海南岛体验生活。这对后来的舞剧结构和舞蹈动作编排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第二场琼花诉苦的戏,就是我们听到老百姓诉苦而深受震动后加进去的。前几年《红色娘子军》到俄罗斯演出,有评论说,琼花诉苦参军很特别,跟其他地方不一样。这就是生活提供给我们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在深入生活时,我们还学习了黎族的钱铃刀舞。在排群众大联欢这一场戏时,就把它和芭蕾舞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芭蕾舞语汇,又体现出时代特点,创作出不同于古典芭蕾舞的形象。去国外演出时,外国观众都觉得很有中国味道,让人耳目一新。后来在编排其他作品时,比如《纺织女工》,我将工人的生活动作和芭蕾舞结合,《雁南飞》又将东北秧歌的动律与芭蕾结合起来。我的创作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但有相对稳定的创作方法,那就是以芭蕾为主,尽量充分地运用芭蕾语汇,同时积极吸收本土特色,再加上中国民间韵律和服装、背景的特色,组合起来自然具有中国味道。

     

        舞剧是综合性艺术,作为编导,我们不仅要熟悉不同风格的舞蹈语汇,还要具备戏剧编导能力,重视作品思想性和民族特色,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舞剧的综合性特点还要求编导加强音乐和编剧学习。现在有的舞剧编导缺乏音乐素养,只是把音乐作为背景“贴片”,而优秀舞剧应该把音乐视为与剧本同样重要的作品灵魂。我在排练《巴黎圣母院》《祝福》等剧时,首先给演员讲剧本、带着演员读原著,请文学专家来讲解,有的演员还会根据每天排练写角色日记。只有演员对剧本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才可能在舞蹈中有效表现出矛盾冲突、人物个性以及主题思想。当舞蹈、音乐、剧本三者水乳交融,这部舞剧才可能成为一部优秀之作。

     

        (《人民日报》4.19 蒋祖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