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苦难人生 报之以歌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27日   06 版)

        自1927年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宣告电影进入有声时代以来,音乐和电影已难舍难分。演员通过演绎音乐名人成就事业辉煌,更有成名歌手涉足银幕,把星光延续到影坛。早期音乐传记片主角多为古典音乐家,如1937年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的《贝多芬传》;还有1938年米高梅出品的约翰·施特劳斯传记片《翠堤春晓》,以及1984年米洛斯·福尔曼导演的《莫扎特传》。相比严肃庄重的古典乐,丰富多彩的现代音乐家传记片反映着激变的20世纪风貌。

     

        爵士乐:即兴演奏

     

        由新奥尔良黑人发明的爵士乐是美国原创的艺术形式,其中即兴演奏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洋溢着不拘一格的自由精神。1988年的《爵士乐手》原名《鸟》,讲述了绰号为“鸟”的黑人乐手查理·帕克的一生。

     

        帕克15岁初入乐团拿起萨克斯风,不按谱子、着了魔似地吹奏,直到忍无可忍的鼓手拿起钹扔向他,如有神示般,他的即兴才华从此发端。帕克很快名满纽约,他白天用毒品和酒精麻醉肝肾损伤和胃溃疡的疼痛,晚上接受掌声,和警察周旋,与情妇幽会,燃烧生命、放纵声色、醉生梦死。影片从1954年帕克服碘酒自杀开始倒叙,此时的他经历了女儿死亡、事业停摆,新的音乐风格兴起后被淘汰。帕克如同夜色中飞翔的自由鸟,注定无法过安稳生活,只有死亡才能让他停歇。他35岁去世,尸体如65岁般残破苍老。

     

        片头引用为爵士年代谱写挽歌的菲茨杰拉德的名句“美国人的生命中没有第二幕”,音乐天才的生命如流星般绚烂而短暂,滚滚前行的时代不会为谁停留。身为爵士乐迷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影片中倾注了热爱,大量配乐为帕克原音重现,带领观众穿越无穷无尽的爵士之夜,怀念逝去的传奇。

     

        乡村音乐:倾诉衷肠

     

        源于英国民谣的美国乡村音乐是白人音乐的代表,2005年《与歌同行》的主人公是乡村歌手约翰尼·卡什。

     

        卡什生于美国南方棉花农场,儿时哥哥的意外丧生给他造成心理阴影。成年后应征入伍,战争让他思考更沉重的话题。成名后四处巡演,对投怀送抱的女歌迷来者不拒,沉迷于酒精和药物,自毁前程,妻子也离他而去。卡什对女歌手琼·卡特一见钟情,而对方无法接受这个有毒瘾的男人。得不到爱情的卡什终日浑浑噩噩,事业和生活都陷入绝境。电影最后,琼终于来到卡什身边,帮助他戒毒,两人组建了新家庭,成为音乐之路上的爱侣。

     

        影片前半段是音乐传记片一贯表现的成功与沉沦,后半段书写真爱的执着炽热、不畏世俗,浪子被爱拯救、重获新生。卡什出道时凭借单曲《福桑监狱蓝调》走红,1968年他来到歌里的福桑监狱现场录制唱片,这张专辑卖得比披头士还好,让他东山再起。卡什从未坐过牢,却有囚犯说歌曲唱出自己的心声,歌手就是打破现实的囚笼,突破种种禁忌,追求爱与自由的人。

     

        摇滚乐:反叛制度

     

        《与歌同行》中,和卡什一起巡演的还有刚出道的“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他把乡村音乐用从未有过的新潮方式演唱,还跳出了标志性的舞步。这位来自美国南部的英俊青年刚出道就迅速红透美国,他的音乐融入黑人布鲁斯,被卫道士斥为放荡低俗。歌曲中激情四射的反叛性已具有摇滚乐雏形。

     

        1991年,摇滚乐的狂热爱好者奥利弗·斯通拍出《大门》,主人公是美国迷幻摇滚乐的代表——“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如同迷幻摇滚的名字,莫里森的生活中充斥着毒品、酒精和性。1971年,27岁的莫里森在浴缸里去世,结束了惊世骇俗的一生。电影为观众打开一扇透视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精神的门:那是一个动荡激变、喧嚣躁动的年代,冷战的阴云在战后精神废墟上盘旋,垮掉的一代和世俗决裂,在药物的致幻效果中追寻精神的乌托邦。片中的摇滚乐演唱会犹如印第安人的宗教仪式,观众一丝不挂地狂舞扭动,在迷乱中释放本能、返璞归真。舞台另一边则是严阵以待的警察,随时准备架走歌迷,中断演出。

     

        片中莫里森说道:“大门是知觉之门,而非头脑之门”,他以音乐反叛一切制度、法律、道德,以大逆不道的姿态打烂现实的桎梏,最终抛弃物质和理性,在迷幻中通向自由的永恒之门。

     

        说唱:底层态度

     

        说唱乐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黑人街区,充斥着穷困与犯罪、毒品和帮派火并的贫民窟是其文化土壤。2015年《冲出康普顿》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说唱团体N.W.A的传记片。

     

        洛杉矶的康普顿市是黑人聚集区,黑人走在路上会被警察不分青红皂白地粗暴搜身。几位黑人青年组成了说唱团队,名字N.W.A代表“Niggaz With Attitudes”(我们黑人有态度)。他们把愤怒写进歌词,在台上公然挑衅警察,用“音乐是我们的武器,我们不制造仇恨,我们只表达已经存在的事实”为自己辩护。乐队走红后名利滚滚而来,成员挥金如上、生活糜烂。团队很快分裂,成员各立门户。他们有的人被经纪人榨干油水,染上艾滋病去世,有的被帮派头子控制,被商业腐蚀。

     

        20世纪90年代之后,说唱乐风靡全球,成为商业价值巨大的文化产业。靠说唱暴富的黑人乐手失去原有的草根内涵,让歌曲中的反抗和愤怒显得苍白无力。说唱乐也几乎被黑人垄断,白人很难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

     

        2002年出现了一部电影《八英里》,片名来源于底特律贫民区黑白杂居的一条街,街上有家说唱俱乐部,每周末乐手聚在一起比赛,由观众选出冠军。主人公吉米是个白人,生活困苦不堪,和失业的母亲住在拖车房里,在低收入的工厂打工。他有说唱梦想,但贫贱让他自卑。影片最后,吉米来到俱乐部,他不再掩饰自己的困顿:“我是贫苦白人,但我还是站在了你面前。”

     

        白人穷小子靠着黑人音乐打败黑人,来自底层的他才是说唱精神的真正继承人。影片是说唱歌手埃米纳姆本人主演的自传片,他在片中善良勤奋、忍辱负重,成了年轻人的励志榜样。

     

        (《国家人文历史》2019年第8期 戈弓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