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赵树理的“方向”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27日   05 版)

        1949年之前,从山西沁水县一个贫困农家走出来的“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已经凭借1943年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成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美国记者贝尔登语)。尤其是《小二黑结婚》,农村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勇敢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成为表现新婚恋政策的样板,被许多剧团改编成戏剧上演,成为当时根据地最流行的剧目之一。

     

        民间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其更“接地气”,形象、真实又不乏风趣地刻画出农村生产生活的种种面貌和新旧交织的人际关系。而他对解放区农村问题的反映,也引起了中共文艺界的注意。1947年夏天,在专门召开的赵树理创作座谈会上,陈荒煤做了《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讲话,盛赞“他的作品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由此正式确立了“赵树理方向”。周扬后来也评价道:“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超过赵树理。”

     

        来自文艺高层的评价树立了赵树理在解放区文艺界的地位,不过对他自己来说,被确定为“方向”,未必是其志愿。早在《小二黑结婚》等作品风行时,他就诚恳自白道:“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继续出产了一批代表作品,包括《登记》(1950年)、《“锻炼锻炼”》(1957年)、《套不住的手》(1960年)、《实干家潘永福》(1962年)等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三里湾》(1958年),还创刊了民间文艺色彩浓厚的杂志《说说唱唱》。为创作这些农村题材的小说,赵树理身体力行,很多都来自于他近距离的下乡体验生活和亲自参加工作。

     

        《三里湾》延续了赵树理在处理农村题材上的生动和娴熟,尤其是对落后分子“糊涂涂”“能不够”“常有理”等人的刻画,正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传神又幽默,呈现出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晋东南地域色彩。一个插曲是,小说完成后,虽有几家大出版社来“抢”,赵树理却把它给了别人看来“名气小、规格低、稿费低”的通俗文艺出版社,是因为他觉得这样能降低成本,减轻群众买书负担。

     

        不过,在新的文艺批评语境下,他的这一批小说也招致了一些批评,包括在反映农村阶级斗争时,“没有写出地主的捣乱”,“没有塑造出英雄人物”,“将‘两条道路’这一你死我活的斗争,写成了先进与落后的斗争”。这些来自主流的批评当时给赵树理本人带来很大的困惑,以致他减少了创作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来反思和为自己辩解。

     

        一个曾经被树立为“方向”的作家,在新的语境下,突然“落后”了,成为今日围绕赵树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作为赵树理创作之源的农村生活是真正原汁原味的,给予他的是一种朴素的本真性和乡土民间立场,因而他最熟悉的、刻画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有着各种小毛小病但令人倍感亲切的“旧人旧事”;但当新的时代提出了“深刻性”“史诗性”“阶级性”“革命现实主义”的新要求,他对乡土本真性的追求反而成为阻碍。

     

        作为从上世纪40年代延续到十七年时期的重要作家,作为一种“方向”和样本,赵树理有其不可替代的代表意义。时过境迁,现在虽然他的作品阅读不复当年盛况,但当重新翻开《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等作品,在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和活泼的话语里,依然不难识别出那一颗热爱民间、为群众写作也坚持自己道路的真挚的心。

     

        (京报网4.19 张玉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