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2月16日 星期六

    老戏班过春节的规矩

    《 文摘报 》( 2019年02月16日   05 版)
    梅兰芳反串《挑滑车》高宠

        老百姓有许多关于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腊月二十三起,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应时的礼节与忌讳,而老戏班剧社更有自己的讲究和规矩,辞旧迎新,讨个好彩头。小年之后,戏班会唱一台罕见的“反串”大戏,为过去的一年画上句号,而后“封箱”以待新年;到了大年初一,戏班当家会亲自上台“跳加官”,再次热闹“开台”……

     

        小年“封箱”

     

        早在清末,京剧戏台在过春节之前就有了“封台”和“封箱”的习俗,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每年腊月二十三、也就是过小年这天以后,直到大年三十的除夕,各个戏园子要“封台”。戏园子演了一年的戏,平日锣鼓喧天,歌声悠扬,这些天可要休息了。

     

        这一年里最后一场的封箱戏,要唱点绝的,一般的是唱“反串”戏。所谓“反串”,就是原来唱什么行当的,在这出戏里不唱自己的本行,反倒去唱平时绝不敢碰的行当。唱花脸的,这时候扮个小花旦;唱正工老生的,却来个勾豆腐块儿的小花脸,这叫“反串”。这可不是开搅,行当串演,演出必须执公执令,玩意儿一点不能差。

     

        “反串”戏最常演的是一出叫《叭蜡庙》的群戏,这是一出角色众多、剧情简单、有文有武的好戏,故事来源于《施公案》,讲述了清朝年间黄天霸等人大斗地方恶霸、为民除害的故事。在“反串”演出的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阵容:四大名旦的梅兰芳扮演武生黄天霸,杨派武生鼻祖杨小楼扮演武旦应工的张桂兰,余派老生创始人余叔岩不惜鼻子上勾一小块白,扮演武丑朱光祖……梅、杨、余三大贤都改了扮相,换了行当,但演出的质量仍然是超群绝伦,所以备受观众追捧。

     

        经典“封箱”戏

     

        1961年春节,当时的北京京剧团(即现在北京京剧院的前身)在大年三十除夕当夜进行了一次内部演出,堪称1949年以后最有水平、阵容空前绝后的“封箱”戏。当时演出的剧目,就是经典的《叭蜡庙》,所有演员全部反串出演:马连良饰费德功,谭富英饰朱光祖,张君秋饰金大力,裘盛戎饰张妈,张洪祥饰张桂兰,赵燕侠饰黄天霸,小王玉蓉饰褚彪,马富禄饰施仕伦,李多奎饰秦老家院,李世济饰贺仁杰,李毓芳饰关泰,陈少霖饰老道,马长礼饰小老道。马、谭、张、裘、赵,五位团长全改了行当,勾脸的勾脸,扮旦的扮旦。像赵丽秋、李淑玉这样的好二旦,扮着大花脸——费德功的杀手米龙、窦虎,脸上全请唱花脸的师兄弟按谱给勾上;像谭元寿、高宝贤这样优秀的谭派大老生,在当时也只能勾个歪脸,饰演所谓“花鸡蛋”的“群贼”。

     

        《法门寺》,又名《朱砂井》,也是一出“封箱”戏。因为是生旦净丑齐全的大群戏,占角儿多,而且都有展示的平台,所以往往入选。那时,曲艺界到了年底也以反串《法门寺》作为封箱节目以招徕观众。当时,北京、天津各一摊。北京曲艺界是以相声大师侯宝林“反串”小花脸贾桂,郭启儒“反串”花脸刘瑾。唱京韵大鼓的孙淑筠“反串”老生赵廉,因为孙从小学过京剧,嗓子扮相都好,所以很有人缘。天津那一摊,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堃扮演贾桂,赵佩茹饰刘瑾,扮演赵廉则是京韵大鼓名家“小彩舞”骆玉笙,这可是大家,骆玉笙嗓音圆润苍劲,又颇富韵味,听来回味悠长。

     

        热闹“开台”

     

        既有“封箱”,也有称“开台”的“开箱”,那就是大年初一的事儿啦!这天,各班社的演员早早就来到后台。首先,抱着虔诚的心理隆重地将年前戏箱上贴上的封条启封,换上“开锣大吉”“开箱大喜”“新禧大发”等吉祥喜庆的条幅,然后打开戏箱。

     

        这时还不能马上开戏,在正式开演前,先进行“跳灵官”仪式。由班社里演净的扮演神将王灵官,参与者人数要成双,皆披官靠手持灵官鞭,台中间放一铜盆,内置纸叠的元宝、纸马、纸钱、纸粮,这时舞台工作队中检场的,手执一把松香面,用火折子点燃松香面,只见一道火彩像个火球从空落下,不偏不斜,火种恰恰落在火盆中,引燃盆中的用黄纸叠成的“元宝”和“钱粮”。同时,前后台一时鞭炮响起。

     

        之后,两名“扫台童子”登台清扫台上鞭炮纸屑,只能向后台方向扫去,不能向前台扫来,因为这些鞭炮纸屑代表着金银财宝,往前扫便是破财。“净台”之后,就是“跳加官”了。摆上台毯,老生或小生扮演的“加官”上台,手执牙笏及缎制条幅,上写“天官赐福”“日进斗金”“加官进爵”“连升三级”等吉祥语。实际演出中,“加官”一般均由剧院的经理或由剧团的当家老生扮演。1937年3月,北京新新大戏院开业,“开台”典仪中扮演“加官”的就是大戏院老板、“扶风社”马剧团当家老生马连良,而扮演财神的是名净袁世海。这时剧场的前台经理高喊:“开戏喽!”标志“开台”(开箱)仪式完毕,演出才正式开始。

     

        当下这些习俗基本上都已经不存在了,唯有这期间各个院团有时还要演出反串戏,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每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必然要制作播出叫《戏迷家庭》的戏曲反串晚会,至今已经坚持十三年了,每一届都深受戏迷的欢迎。

     

        (《北京晚报》1.24 张永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