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19日 星期六

    人生的三大基石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19日   04 版)

        在不久前的第十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学者吴伯凡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围绕“如何使孩子成年又成人”这一主题展开了对话,让人颇受启发。

        周成刚:首先让我们从定义开始,成人和成年分别有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

        吴伯凡:生理年龄到18岁可以算是成年了,但心理年龄达到成熟才算是成人。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匹配的问题,终极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让你大于你自己。

        什么是让你大于你自己?中国古代把受过教育的人、真正成长的人,叫作“大人”,大学是“大人之学”,而“小人”是指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以,大于你自己就是指大于你的生理年龄,真正地成人。但事实上,现在有很多人,可能已经成年了,但还没有成人。

        我特别同意心理学家阿德勒关于健康人格的三大特征,也就是人生的三大基石。

        第一,要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什么叫世界的客观性?你在小时候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都围绕着你,尤其是中国的独生子女身处“421阵形”的包围中,孩子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像叔本华说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视野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孩子会误以为他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让小孩成熟的第一步,是要让他逐渐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他在家里也许是中心人物,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必须要完成这个客观性的转型。

        第二,了解“予大于取”的行事规则。如果你想让你大于你,甚至远大于你自己,你就要学会给予,学会予大于取。学会这样一种行事方式,这才叫成熟。在婴儿阶段,孩子获得的远远多于他所给予的,但随着他逐渐成长,获得和给予逐渐平衡。直到有一天,当他给予的大于他所获取的时,他才算是真正地成年了。

        第三,对他人的立场、他人的利益、他人的观点、他人的感情抱以尊重,这是成年人的标志。

        所有的教育,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假如没有这三个基石,这个教育就是没有效率的。

        (《解放日报》1.11 徐蓓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