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大厅,沿着地面绿色的“心梗、脑卒中绿色通道”,走到直达12楼急救中心的电梯,出了电梯,就是神经内科脑卒中急救重症室了。
下午3点不到,家属探望的门口就聚满了人,等候着第一道门的打开。我是第N次站到这个门口等待了。老母亲突发脑梗,凌晨1点被送到这里,经过急救,生命体征已经正常,但是右半边没有知觉,不能正常说话,好在神志还算清楚,医生说要在重症室治疗观察一段时间。
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就是下午的3点至3点半。每天3点不到,探望的家属就从各处赶来,焦急地等候在门口了。这是全市的一个重点医院,脑卒中急救室也比较大,里面住了十几名在抢救的病人,每天来探望的家属以二倍三倍的计算,就是三四十号人了。
第一次探望的时候,往往家里人都来了,一个人只能进去四五分钟,还要换白大褂、套鞋套、涂消毒液,紧张得像打仗一样。为了多看一眼亲人、多说一句话,有的家属事先套上自己带来的鞋套,前面一个人刚出来,外面人就帮他脱白大褂,再帮第二个进去的人穿上。
紧紧封闭的重症室大门,在外面等待的人群肃穆无声,互相展现的都是急盼、焦虑、忧郁的眼神。几天下来,大家都熟悉了,到了之后会互相亲切地点点头,时间宽裕也会互相问问病情。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大爷,穿一件红色羽绒服,每天早早就站到大门最右边,陪同他的是穿黄羽绒服的女儿。我说:“大爷,看老伴?”女儿答:“是的,我爸每天都要来看。”大爷说:“我82了,她才75,怎么她就先脑梗呢?我们结婚55年了,她现在不能说话了。”
还有几位是外地来的家属,住在附近的小旅馆里,每天很早就坐在休息厅的椅子上,等候3点的到来。刚开始有人不太清楚这里的规矩,到了就敲门、喊医生。门口一位50岁左右的男士连忙劝说,没到时间呢,要到3点。我发现这位男士眼神暗淡,话语不多。后来和他交流时才知道,他母亲85岁,第二次脑梗,溶栓治疗时出血了,现在昏迷不醒,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在重症室里两个多月了!如今肺部又有了感染,不知哪天才能出来?
走廊墙上电子钟的长针走到12,大门开了,一位胖胖的护工拿着消毒水站在门口,大家一拥而进,进入二道门换衣服。这半小时,进进出出,匆匆忙忙,有笑着出来的:今天不错,讲话了!有的眼泪汪汪,一句话也不说。穿黄羽绒服的女士出来后,一边帮他爸爸穿白大褂,一边说:“妈妈今天有点发热,你要叫她加油!要有信心!”
重症室门口的3点钟,我看到了满满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人类也许抗拒不了疾病的侵蚀,但人间的真情却能温暖着珍贵的生命。
(《中国青年报》11.15 大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