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对穆希娜这个名字可能并不熟悉,但她制作的一座雕像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我国家喻户晓。中年以上的人,回想起小时候看苏联电影的情景,就一定会记得,随着乐曲响起,片头出现一个十分熟悉而又振奋人心的画面:一座银光闪闪的雕塑旋转九十度后,面对观众的是两个英姿飒爽、高擎着苏维埃国家的象征——镰刀与铁锤的青年男女形象,背景为克里姆林宫尖塔。这个画面是当时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标志,其中的雕塑源自一座题为《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的著名雕像,它是苏联雕塑大师薇拉·穆希娜的代表作。
穆希娜1889年出生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一个商人家庭。两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父亲带着她迁居克里米亚的费奥多西亚市。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她和姐姐全都由叔父抚养长大。1909年她遭遇意外,脸庞上留下了一块伤疤。叔父决定送她出国治疗并学习她所痴迷的艺术。1912年穆希娜来到巴黎,师从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弟子布尔德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穆希娜返回祖国。1918年4月12日,列宁签署了“纪念碑宣传计划”,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关于拆除为歌颂沙皇及其仆从而建立的纪念碑和拟定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纪念碑方案的法令”,决定拆除沙皇的雕像,代之以历史上卓越的人物,特别是为自由而战的英雄纪念像。穆希娜认为,艺术的任务是代表人民发言,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在新的形势下,她努力表现新人物,歌颂普通劳动者,赞美他们丰满、健康与剽悍的体魄。在20世纪20年代初,她已显露出不同凡响的创作才华。1922年至1923年间,制作了雕塑《革命火炬纪念碑》。
1936年,苏联政府接到1937年到巴黎参加“艺术、技术和现代生活”世界博览会的邀请,这是苏联第一次参加世博会,也是颂扬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天赐良机。著名建筑设计师约凡负责设计苏联展览馆。按照约凡的构思,苏联馆建筑物上应有一座雕像,由一对男女青年组成,象征苏维埃大地的主人——工人和农民。于是苏联国内开始了雕塑设计方案的竞标活动,大批雕塑家纷纷参与。最终穆希娜胜出,她按此构想进行设计的群雕《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中标。1937年春天,她完成了这件大型作品。
穆希娜制造雕像时,使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薄的钢片,只有两毫米厚,形体巨大的雕像总重量为八十吨。在铸造技术尚未现代化的20世纪30年代,制作如此大型的不锈钢雕塑,在全世界都算得上是个伟大的创举。制作过程中,穆希娜攻克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特别是每个局部都要根据一点五米高的小稿放大十五倍来完成,仅制作飘带一项就用了将近五吨的材料。她把不锈钢片在木模上压制成型后,一块块地拼接起来,更增大了工艺的难度。而制作的时间非常紧迫,仅有三个月。斯大林十分重视这件雕塑的创作,曾经亲自前往穆希娜的工作室视察。雕像完成后,马上被拆分成六十五块,用二十八节列车运往巴黎。穆希娜感慨地说:“从我们这里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雕塑工程学。”
这件作品震撼了世界,让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充分感受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国际舆论称赞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人们很难相信,这座气势磅礴的巨大雕像出自一位女性之手。她的非凡创造力和宏伟气魄令世人震惊。也正是这座雕塑将穆希娜载入20世纪世界雕塑的史册。
从1947年起,《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成为苏联最大的电影基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厂徽。随着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制作、生产和发行的影片在全球放映,世界各国观众都会在片头中看到这尊气势非凡的雕像。我国是当时放映苏联影片最多的国家,因此这座雕像在几代中国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名人传记》2018年第9期 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