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热播剧《娘道》是鲜花还是毒瘤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23日   02 版)

        10月15日晚,电视剧《娘道》在一片争议声中迎来了大结局。这部剧自9月初播出以来,收视率一路走高。前几天,“陪爸妈看《娘道》”还登上了微博热搜。然而,这部大热剧却遭遇了口碑滑铁卢,豆瓣评分仅为2.7分,超八成人给这部剧打了一星,不少人打低分的理由都是“三观不正”。《中国妇女报》更是直白地对该剧作出评价:反感你,是因为你把毒瘤扮成了鲜花。

     

        《娘道》以民国初年为时代背景,描写主人公瑛娘与五个孩子聚散离合的传奇故事。根据剧中情节,隆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传宗、继宗、延宗;瑛娘生了三个女儿,分别叫盼娣、招娣、念娣。在生第三个孩子时,瑛娘难产,但她却坚持保小,并说:“我这条贱命算什么,只要能给二少爷生儿子。”“瑛娘不知道怎么感谢二少爷,以后,瑛娘一定一心一意地伺奉二少爷,尽早给二少爷生出儿子,报答二少爷的大恩大德。”这些情节,除了过度渲染母亲的牺牲精神,还透露出浓浓的重男轻女以及将生育作为女性最高价值的封建落后思想,年轻一代早已将“三从四德”丢到垃圾桶里,《娘道》中所体现的封建男权思想跌破他们的想象,被吊打也就不难理解了。

     

        《娘道》口碑与收视率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很好解释——坐在电视前的是中老年“客厅一代”,上网打分评论的则是“互联网一代”。导演郭靖宇称,“娘道”的含义是“生而无求、哺而无求、养育而无求、舍命而无求”,主人公瑛娘从卖身葬父到嫁人生子,其动机为父、为夫、为子,就是不为己。确实,这种舍命付出的牺牲精神在很长时期内都是国产电视剧中“母亲”形象的主流元素之一。《娘道》中对于母亲的传统贤良呈现得过于赤裸,却符合老一辈人对于合格母亲的想象。“贤妻良母”剧情中往往伴随着“伟大”与“牺牲”叙事,这在苦情母亲相关作品中尤为明显。如“母亲专业户”演员张少华2008年的作品《我的丑娘》中,从乡下到城里的儿子娶了城里的漂亮媳妇儿,害怕母亲长得丑影响自己的婚事,将母亲拒之门外,而母亲仍为儿子默默付出着。

     

        当女性成为母亲,很多人习惯性地剥夺她身为自我的存在,将她扁平化为“母亲”这一身份的容器。一位母亲首先是一名女性,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面对“舐犊情深”的自然本性时,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她的爱恨喜乐、她的生活与挣扎,我们知之甚少,影视作品也极少表现。所以一位女性主义学者在研究中表示,母性是对女性神圣的召唤,女性不能愤怒,这种愤怒威胁着母性体制,母爱必须是持续的、无条件的,关爱与愤怒不能同时存在。这种对于母爱的歌颂,实际上是在推崇让女性消解掉自己独立情绪的制度化母性。

     

        我们倒也不必因为一部剧的出现就高喊“社会倒退”。导演李少红改编的电视剧《雷雨》中,周朴园指责繁漪:“你是个做母亲的人了,应该恪守妇道。”繁漪却说:“我不再是什么母亲了,我是我自己。”从艺术作品到生活,女性的自我,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认识并得到尊重的。

     

        网友说

     

        张小松:说到“道”,就有规范和约束了。新时代“为娘”,并非一味付出而失去自我。而是做娘的同时,还保持独立的人格。

     

        袁秀月:郭靖宇的年代剧较贴近60后那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当下古装、言情剧霸屏,爸妈们爱看的剧并不多。剧的价值观和剧中人的价值观应该分开,人的审美偏好塑造完成后很难改变,但审美和价值观不同,喜欢看《娘道》也并非意味着认同剧中人的价值观。不过,看久了未免会有影响,一部剧被网友评价“三观不正”,创作者应该反思。

     

        (人民网、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书评周刊 10.17 安安 张扬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