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主旨发言中表示,要持续推进标准与认证、计量、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切实解决内销产品与外销产品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出口”与“内销”产品在品质上存在巨大落差由来已久。此前有报道称,有消费者到日本旅游,带回一款在日本销售火爆的电饭煲。使用之后,感觉确实比国内产品优越,然而细察却发现,这个日本品牌的电饭煲底部,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
不止电饭煲,包括服装、鞋类和其他家电等,国际市场上销售的众多产品都是“中国造”,这些产品与内销产品在功能、品质上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此种状况的产生固然有价格因素。同类产品在内销与外销方面,价格差异很大。而在价格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标准的不一致。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国家标准3.7万多项,部分领域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达到80%以上。有了标准,并不意味着标准得到了执行与落实。何况,国内有些标准仍低于国际标准。相反,在出口方和进口方两个国家或地区双重的商品检验和质量管控下,外销产品的品质“一骑绝尘”,并不令人意外。
事实上,监管部门此前一直在推动内外一致。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将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实施范围逐步由食品农产品领域向消费品等其他领域拓展。
可以预期,随着政策措施的强制性约束,以及居民消费逐步从基本消费转向高品质消费,内销、外销不一致的情形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也唯有彻底破除这些阻碍市场发展的壁垒,主动调高国内标准与国际对接,统一内外销标准,消费升级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新京报》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