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

    尊严面具

    《 文摘报 》( 2018年09月08日   06 版)

        有一种伤害,对身心的消极影响比病痛更深刻持久,那就是面部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全面使用枪炮的战争。当成千上万伤员走下战场,面部创伤成了社会问题。曾在英国陆军医疗队服役的沃德·缪尔在《欢乐医院》一书中描述了他目睹的场景:“有人没了眼睛,眼窝中只有一道扭曲的黑色裂口;有人失去了下巴,嘴巴不受控制地向一侧歪斜;最惨的是丢掉了鼻子,给人以悲哀的滑稽感。”

        历经漫长的治疗和康复,伤员们依然不知如何面对世界,或者世界该如何面对他们。在英国的街头巷尾,一些长椅被刷成蓝色,意思是这些座椅专门给某些“可怕”的人预留,居民请勿靠近。其实,最难面对这些伤者的人是他们自己。镜子在病房里属于禁忌品,每个想方设法看到自己模样的伤者都会倒吸一口冷气,继而失控、崩溃。

        极少数面部伤残的复员军人幸运地遇到了安娜·科尔曼·拉德。一战爆发后,拉德和在红十字会工作的丈夫被派往欧洲战区,目睹了伤兵们的悲惨境遇。“有个男人整张脸都毁了,做了50多次手术,依然不敢回家。他不想让妈妈看到自己这副模样。”拉德在报告中写道。

        不久,英国人弗朗西斯·德温特·伍德走进了拉德的视野。伍德也是雕刻家出身,战时在后勤部门当医护兵,希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伤员减轻痛苦。1916年,伍德成立了“面部伤残矫形面具科”,这个被戏称为“铁鼻子工作室”的机构致力于为面部受伤者打造金属面具,由于金属面具比之前大量使用的橡胶面具更轻、更耐用,伍德被伤兵们视为救星。

        从建立模型到用金属面具还原人脸,每一步都困难重重。病人的原始伤口和手术刀口痊愈后,摄影师要对其进行一个月的观察和拍摄,并把残缺部位与之前的照片对比,尽可能还原患者的本来面貌,制作出模型。接着,雕刻家以模型和照片为基础,逐步重建缺失的五官。用粘土雕出完整的面部后,所有材料送往“铁鼻子工作室”,在那里造出金属面具。面具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最后一遍雕琢。

        建模是最困难的环节,病人必须屏住呼吸,纹丝不动。粘土模型要丝毫不差地再现枯涸的眼窝、塌陷的面颊、没有鼻梁的鼻子……病人努力睁开完好的那只眼睛,才能让制作出的假眼与之匹配。渐渐地,在艺术家灵巧的手指下,一张沉睡的脸复活了;那眼睛带着智慧的光芒直视这个世界,足够以假乱真。

        绘制肤色也是个挑战。在金属上画出跟真实肤色相差无几的色彩,难度巨大。一开始,拉德等人使用油画颜料,但耐久性太差,直到找到一种可以水洗的瓷漆,才算调配出比较柔和的肤色。

        面具材料是薄薄的镀铜,厚度仅0.7毫米。面具的重量根据残缺部位不同,大概在110克到250克之间。大部分面具并不直接粘到脸上,而是连接在眼镜上,再借助眼镜固定在伤患面部。

        此外,还有很多细节需要仔细琢磨:把细若发丝的铜丝一根根焊接在“眼皮”上,让眼睛看起来更真实;如果整个嘴部都需要重建,面具师会给“嘴唇”留一条缝隙,以便放得下烟斗;如果病人需要,还可以给他们安上用真毛发做的胡须……

        弗朗西斯·伍德曾为英国《柳叶刀》杂志撰文称:“利用雕刻手艺,我尽可能让病人恢复受伤前的模样。无论手术还是面具,对病人的心理修复作用都是一样的。病人重新获得了自尊和自信,他的存在不再让自己痛苦,也不再让他的亲人和朋友悲伤。”

        (《青年参考》8.22 胡文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