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9月04日 星期二

    从邓玉娇到于海明,网民有什么变化

    《 文摘报 》( 2018年09月04日   02 版)

        链接

        2009年5月10日晚,在湖北恩施巴东县雄风宾馆,女服务员邓玉娇因拒绝提供“异性洗浴”服务,刺死了小镇官员邓贵大,短短几天逐渐演变成牵动全国的公共事件。    

        网络舆论简单粗暴,群情激奋。各类QQ群和“邓玉娇”维权网迅速建立,“邓玉娇无罪”“烈女斗贪官”淹没了舆论场。直到一审判决结束,邓玉娇被判故意伤害罪成立,免予刑事处罚,当地政府也没能挽回失去的民心。    

        以情绪化讨论开始,以情绪化讨论结束的邓玉娇案,让我们明白:当时的中国,3亿多网民刚刚熟悉上网,法治意识的种子还没有生根发芽,在互联网上,大家还没有学会“说话”,先学会了“嘶吼”。

        2017年于欢案发生后,当媒体曝出法院一审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后,网上是一边倒的负面评论,网友用质疑、非议甚至对司法机关的攻击和辱骂来表达对判决结果的不满。但这一次比8年前有了一些改变。

        喧哗没有持续下去,随着司法机关启动调查程序,舆论陡然平息,“期待公正”成为了随后几天网络舆论场上的主旋律,相信“中国司法,不负江山不负卿”。

        以情绪化宣泄开始,以理性化讨论结束的于欢案让我们发现:7亿多网民正在成熟起来,而且提高的不止是理性思维,还有法治意识。

        对于当下这起砍人反被杀案件,网络上没有群情激奋的怒骂,也没有针对政府机关汹涌的质疑。无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无论是涉黑涉恶,还是背后有保护伞待挖掘,讨论和分析虽然话题多元,但都在法律的框架内和法治的思维里。

        普通网民、法学教授、律师,甚至是检察官、法官,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以不同的角度,讨论这起备受关注的案件。

        始终未脱离理性框架讨论的砍人反被杀事件,让我们惊喜:中国网民已经成熟起来,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有一杆明确的标尺,那就是法治。

        因此,我们希望今后每一起引发公众同理心的案件,都能回归法治的道路;每一起引发法律争议的案件,都能进行理性有益的讨论;每一起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件,都能成为一堂全民的法治公开课!

        (长安剑微信号 8.3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