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发网友热议。
一
今年6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33%。
领英于近期发布了“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堂兄和他大学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公司,最近在招聘95、96年毕业生的时候,发牢骚说:“我花钱养的员工,都不能说两句?”
堂兄做员工时,企业还是科层制,他懂规矩,服从领导。现在互联网化,很多公司都开始扁平化管理,我跟堂兄说:“你得学会平等。”
一言不合,年轻人真的就会辞职,甚至是裸辞。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22.5%的受访职场青年裸辞过,49.4%考虑过裸辞。
一股躁动的气息在职场中蔓延,智联招聘进行的白领跳槽意愿调查显示,明确不想跳槽的,仅占总量的3.6%。年轻人不是在跳槽,就是在跳槽的路上。
二
实际上,不是年轻人变得快,而是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如今职场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首先,年轻人找工作就迎来了变数。经济学家盖伊伯格尔指出,“大学文凭曾经能让你拥有一份长达40年的工作。但现在,它只是你第一份工作的敲门砖而已。”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应届毕业生人数一年一个纪录。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相当于瑞士全国的人口总数。
在2017年的795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中,520万人投了10份以上的简历才找到工作。其中80万人的简历,出现在了50多家公司的邮箱里。
其次,企业也在变化。终身雇佣制已经是老黄历,雇主也认为职员变得更加“可任意处理”。经济学家也表示,“事实上,雇主正在更加迅速更新换代员工。”
薪资的增长方式则加速了企业之间人员的流动,跳槽成为提升收入最为便捷的方式。在人力资源领域,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每次跳槽应该至少要求20%~30%的涨薪。
在中国,企业的加薪结构一般是固定的,比如按照绩效KPI决定涨薪额度,企业中最优秀的人才每年也只有2次涨薪机会,每年最多不超过30%。如果跳槽成功,情况则大不一样。
更何况,整个大环境也在起变化,人当然要跟着趋势走。从经济角度讲,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发达国家,工作灵活多变,跳槽机会多是发展的标志。2017年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为51.6%,已超过GDP的半数。在年轻人聚集的北京,三产比重则为80.6%,全国排名第1。
曾经父母眼中的铁饭碗,如今也会碎。2017年五大国有银行共减员2.73万人,有个在国有银行工作的朋友感慨道,银行不再是铁饭碗了。
体制内也一样。6月11日《辽宁日报》称,八月底之前,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下辖的事业单位要完成90%以上的精简,还特地将1:39的官民比定为奋斗目标。
三
职场在变,年轻人则在变化中求发展。
年轻人带来的第一个改变,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并非就要一辈子干到底。调查显示,62%的2017级应届毕业生,认定自己需要“先就业,再择业”。
今天你会发现,第一份工作的专业对口比例呈现出随代际递减的趋势,70后当年的专业对口比例超过40%,而95后则锐减到28.8%。
其实换工作的想法,中年人时刻都有,只不过年轻人最敢做,试错了大不了重来。如果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上的员工是最稳定的人群。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机会成本不高,换工作的风险不大。而35岁以上的人,风险要相对大得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认为,工作并没有变得更难,年轻人能力也不比老一代差,只是年轻人的父辈会为了养家糊口忍受工作,而这代年轻人更看重感觉和兴趣,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有条件勇敢地辞职。
年轻人带来的第二个改变,是原来由稳定带来的安全感,现在被追求进步所取代。
知乎上,一位两年换了5份工作的年轻人担心地问,自身是不是存在问题。右侧的关联问题里,一位28岁的青年怀疑:“我毕业6年还没换工作,是不是不求上进?”
跳槽分主动跳槽和被动跳槽。主动跳槽的增多,说明职场人生存状态在发生变化。一位自媒体人说:“如果一份工作总是输出,学不到新东西,那是对人的消耗。时间久了,人就废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摆脱了在一个地方混资历的工作模式,“平台的能力不代表个人能力”越来越成为共识。这对年轻人其实要求更高,只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才能如鱼得水。
年轻人带来的第三个改变,是看重职场变化中的自由。今天是自我选择的时代,国企还是私企,创业还是打工,年轻人自己说了算。
加之现代社会,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口流动制度。户籍制度不像以前那么严格了,交通越来越便利,互联网越来越完善,人口流动就会成为常态。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北上广深依旧是最吸引年轻人的都市,74.7%的流动人口集中汇入东部。其中,90后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自由是相对的,一方面年轻人可以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选择自由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另一方面,一旦自由了,年轻人反而有了焦虑,因为贫富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如冯仑所说:“年轻人需要对自己负责,自己去安排未来。”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30期 俞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