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

    你为什么不幸福

    《 文摘报 》( 2018年07月31日   02 版)

        网上有一个段子,说如今要让一个陌生人对你相见恨晚,就对他说“我觉得你不快乐”“我觉得你很孤独”。为何很多人无法感受幸福?在厦门大学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钟威教授的演讲告诉我们,眼光可以放到彼岸,但心一定要放在当下。

        钟威教授向毕业生推荐了《终身成长》《深度工作》《幸福的方法》三本书,三个书名,便是钟威教授演讲的三个层面。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三本书对我非常有启发,希望也对你们的未来有所帮助。

        第一本书叫《终身成长》。

        有些同学在学业上或者在日后的职业中遇到困难时会跟我抱怨:我好像天生没这个能力。那么,我们所谓的能力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呢?如果天生有很强的能力,确实会对你所从事的专业产生浓厚的热情,就像那些天才数学家。但是能够发现自己有天生能力的人少之又少,那是不是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在自己不够擅长的领域挣扎一生,庸庸碌碌呢?答案是否定的。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硕士研究生。他的本科专业和现在的统计学专业完全不同,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有段时间他非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但还好,他并没有被这所谓“天生的能力”束缚住手脚。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并在今年发表在国际一类期刊,同时他也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统计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种成长型思维——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有所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要重视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非单纯的结果。

        第二本书叫《深度工作》。

        作者卡尔纽波特教授认为,不是天生的能力产生了热情,从而导致成功,而是有一个因素,会同时导致热情和成功,它就是对职业技能的精通。就像前段时间在挡风玻璃破裂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精湛的专业能力拯救全机人员生命的川航机长。

        如何达到这种精通的境界?简言之,我们需要深度工作。什么是深度工作?我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手机上?如果一个人经常时不时就想看手机,刷微信看微博,一段时间不看手机心里就发慌,说明这个人可能病了,这种病叫做“心智残疾”。

        这些都是深度工作的反面。所谓深度工作,就是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地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怎样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呢?我给大家几个建议:第一,确定工作哲学,做好时间管理,将时间分成不同时段,在工作和学习时段中屏蔽手机,专注工作,再设定某段时间专门用于看手机回微信;第二,设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时长,比如我要求在3小时内完成毕业演讲的初稿,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内就只专注干这一件事情,提高效率。第三,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拥抱无聊,克服分心。如果我们把每个无聊的时刻,比如排队5分钟,等电梯的时候,都用来浏览智能手机的话,那么大脑可能会被重新编排,导致生理上的习惯性分心,从而不能再胜任深度工作。短暂无聊的时刻是有效的,它能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寻找灵感。

        第三本书叫《幸福的方法》。

        不同的人生大概可以分为四个类型:1.及时行乐型,即现在幸福而未来不幸,满足于享受现状,缺乏对未来的追求和规划,比如游戏上瘾的人;2.无助悲观型,觉得幸福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种人很有可能觉得自己天生命苦,一辈子哀哀怨怨;3.忍辱负重型,即现在不幸而认为未来可能幸福。生活中这种人很多,我们常听说“等我考上大学就好了,等我买了房子就幸福了”。这样的人劳苦一生,其实很难真正地感知到幸福。

        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我现在能够感知到幸福,而且坚信未来也会幸福。其实,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锻炼的。这需要我们为未来设定目标并憧憬未来的美好,但同时更重要的是体会自己此刻的存在,快乐地享受现在为未来努力的过程。

        活在当下,享受当下,这才是人生的智慧所在。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号 6.29)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