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

    网络投资诈骗的“割韭菜”现象

    《 文摘报 》( 2018年07月31日   03 版)

        2017年底,股民陈明军接到一个理财师的电话,随即加了微信,被拉进了一个理财群。起初,陈明军在这位理财师指导下小有收益。后来,理财师给出“炒股不赚钱、炒期货赚大钱”的建议,陈明军进了一个投资平台,短短20天内亏掉近29万元。

        有此遭遇的不只陈明军一人。以“炒期货”“炒现货”为名的虚假网络投资诈骗案件近年来处于高发态势。在2015年公安机关的专项行动中,全国25个省、区、市打掉网络投资诈骗公司133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冻结涉案赃款1.3亿元。

        这类诈骗之所以能实现精准诈骗,在于涉嫌诈骗的公司平台掌握了投资人的个人信息,通过电话营销,骗子们诱导受害者进入微信群,建立信任关系,并把受害者一步步引入陷阱。

        这就是网络投资诈骗背后的“割韭菜”现象。被诱骗进入微信群的投资者,往往存在理性辨识能力偏弱、又急于通过股票等赚快钱的心理。这些人普遍缺乏炒股所需知识,其中部分人把赚快钱当做唯一目标,这些人也就是俗称的“投资小白”,缺乏专业性,容易被骗子诱导。

        投资者成为网络诈骗“韭菜”的第一步,则是盲目进入股市后,总是倾向于相信所谓的赚钱秘方,比如内幕消息、追捧别人口中的潜力股,而如此行为获得的最大可能是亏损。他们又总想着早日摆脱亏损,任何“理财大师”的出现都如同救星,成为想一把抓住的救命稻草。

        但是,投资者成为“韭菜”,绝不只是自身人性弱点所致,而是其本就脆弱的权益被任意宰割。他们的信息被轻易泄露,无非是拥有信息的相关渠道,在客户信息保障机制上严重缺失,甚至为了蝇头小利廉价倒卖投资者信息,导致投资者一轮又一轮地被“割韭菜”。

        对于网络投资诈骗的打击效果,取决于公安机关和其他职能部门的联动执法,从根源上形成责任倒查和追究链条,包括投资者信息从哪个环节泄露、网络平台对于微信群的信息监控机制何以失效等,都要追本溯源,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惩。

        对于投资者来说,应将“投资有风险、千万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作为投资铁律,才能避免“盲目进场、被套被宰、急于脱困、寻求赚钱秘方、再度被宰”的恶性循环,不成为骗子眼中最好割的“韭菜”。这道理适用于任何投资领域,包括对自身人生的投资。

        (《新京报》7.27 远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