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16日 星期六

    上海味儿浓郁的农民画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16日   06 版)

        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至今仍然保存了农民画这种艺术种类:金山农民画和西郊农民画,并且先后被列入上海非遗名录。和蜚声海内外的金山农民画相比,西郊农民画的价值还有待被更多人发现和认识。

        西郊,指上海市的西部郊区,主要包括原上海县、原嘉定县(今嘉定区)、原青浦县(今青浦区)、长宁区、普陀区等。西郊农民画曾被称为“上海县农民粉墨画”“新泾彩墨画”,后来由于行政区划,上海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区划名称,即闵行区;原属上海县的部分区域划给了长宁区,加之多数创作者所在的新泾地区位于西郊,遂更名为“西郊农民画”。1993年,新泾镇(当时的新泾乡)以西郊农民画申报成功,成为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7年,西郊农民画被列入长宁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5年被列入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上世纪90年代至今,西郊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机缘巧合的是,“西郊农民画”申遗之初西郊尚属乡村,申遗成功后已完全融入城市血脉。“西郊农民画班”1991年在新泾文化馆成立,开展农民画创作;2009年以后上海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和新泾镇政府都组织了专门的创作培训班,这些举措保证了西郊农民画创作的持续性,而这近三十年也正是西郊的城镇化从起步到完成的时期。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有老中青几代传承有序的作者队伍,对这一上海城市近郊城镇化的演变过程及所伴随的乡民市民化的心路历程,展开了多代际全方位的记录。

        1990年代以前,西郊河浜纵横,是丰饶的鱼米之乡。目前西郊农民画的非遗传承人胡佩群女士原是长宁区新泾镇马桥村人,她的代表作大多取材于亲身经历,几乎每幅作品都有人物原型。她2008年创作的《金秋红菱》画的就是她出生的地方,村里的水塘、江南的菱角、头巾围兜、木桶船、生下来就打耳洞的村妇、穿红衣的勤快的胖妈妈……这是非常私人化的儿时记忆,也是被夯实了的真实存在过的上海西郊。吴巧云2017年画《早餐》时,在地铁2号线威宁路、北新泾、淞虹路等多个站点拍照取景。和她自己年轻时候大饼油条的早饭习惯不同,她看到路人行色匆匆,从早餐车上买包子和鲜榨的果汁,与市中心的摩登做派完全一样;而这几个地铁站头就是曾经的西郊。这两幅农民画,可谓上海城镇化转型的如实描绘,改革年代里百姓生活的飞速变化,连西郊人自己也是常常感慨不已的。

        西郊农民画的制作过程繁复,要经过样稿勾图、墨线勾描、墨汁打底、样稿裱贴和上色成稿等多个步骤,一幅画的创作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左右的时间,因而难以走上市场化的旅游纪念品的快销路线。群众文艺的创作路子要培养出风格特异的民间艺术家,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斟酌。但是,西郊农民画作为一份本分的记忆样本,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感以及非常浓郁的上海风格,却是有目共睹的。

        人们在西郊农民画中能够读出上海,是因为它们所依据的个体记忆是非常具体实在的。西郊农民画的创始人高金龙原是长宁区新泾镇中新泾村人,他的作品较多聚焦原住乡村的公共生活,如生产劳作、年节礼俗、社群交往、乡村风貌等等,连缀起来看几乎就是西郊的《清明上河图》。《皮影》是他1992年的作品,西郊的皮影曾是当地流行的晚间娱乐,村民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其乐融融,据说中间的红衣乐手就是他照着自家娘子的样子创作的。应建中本人不会纺纱织布,她画《织娘》是因为忘不了以前母亲手摇土布做的衣服和被褥,那些花样牢牢刻印在了记忆里,成为画作的背景。她是照着上海闵行一架真的纺车来画这幅画的。

        诚然,西郊不是外滩,不是陆家嘴,不是众人惯常想象的摩登都市地标,但她却是普通人真实生活着的上海。最近几十年西郊所经历的,也不是按部就班的平稳发展,而是极速转型的时空之旅。西郊农民画一直以来以朴素的写实,直面个体记忆和时代变革,是非常时代、非常上海的图像文献。

        (《文汇报》6.9 李明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