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4月24日 星期二

    “和而不同”的要义

    《 文摘报 》( 2018年04月24日   06 版)

        “和”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字。如今的人,理解“和”字,多限于平和、和缓、和睦、和平这类日常意思。

        《尚书》中就有“和”字,《舜典》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舜谈的是音乐教育,认为八种乐器只有合奏得谐调了,不乱了次序,神和人听了才感到和谐。

        到西周末年幽王时,郑桓公的史官,觉得世人对“和”字理解有偏差,第一次把“和”与“同”放在一起来论述。他对郑桓公说,周朝必灭,理由是当时的周幽王“去和而取同”。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而异质的事物,只有并育竞发此起彼伏,世间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如果事物都趋于一致的话,世界就难以为继了。他强调治国要用“和”,就是承认异端的存在,而不能一味求“同”,唯我独尊,铲除异己。果然他预言不久,西周就灭亡了。

        到春秋时,齐国之相晏婴,再次对齐景公说到了“和”与“同”的分别。齐景公与晏子聊天,称只有宠臣梁丘据与他是“和”的。晏子答道,君臣之“和”,是国君说“可”时,臣可对国君说“不可”,来完善其“可”;而国君说“不可”时,臣下要指出其“可”,来去其“不可”。梁丘据不过事事听从国君,只是“同”而已,怎能称得上“和”呢?在《晏子春秋》中,晏子把“和”更简洁地定义为“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臣要站在执政者的对立面,才能共奏出和谐的乐曲。

        孔子时代,对“和”与“同”的认知,又向前走了一步。孔子把“和”完全看做“同”的对立面,很坚决地反对“同”。所以《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为君子追求和谐却不同一,而小人追求同一却不和谐。这和孔子说的“君子群而不党”意思相近,认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才能达成社会的和谐。一旦求“同”求“党”了,就会要求消灭这种差异和独立性,异端更会失去存在的理由。孔子强调多元观,所以把“和”与“同”对立起来,认为“和”的前提就是不同,就是承认、赞同彼此间的差异和区别。只有将这种差异和区别,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和结构中后,才会有整体的“和”。

        有了对“和同”思想的理解,再看孔子的另外一句话,就会有新的理解。这句话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过去大多把“攻”字,释为“专攻”,这句话意思就成了:专攻或致力于异端学说,是有害的。结合孔子“和而不同”之说,这里的“攻”解释为“攻击”是非常合理的,这句话可译为: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是有危害的。

        (《今晚报》4.16 叶匡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