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4月07日 星期六

    城市人才争夺战

    《 文摘报 》( 2018年04月07日   01 版)
    3月4日,西安公安局不到10分钟,就为一位想落户西安的博士办好了手续。

        二线城市“抢人”大战正酣,京沪等一线城市也有了“大动作”

     

        伴随着春天一起到来的,是武汉、成都、西安、青岛、宁波等二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

     

        不仅二线城市,北京、上海也加入争夺战。

     

        从北京到武汉,还是有落差

     

        陈小龙(化名),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2017年,我离开北京去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任教。

     

        这一年,武汉提出了“五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计划,被视为争抢人才的开始。2017年,大学毕业生留汉人数达30.1万,是2016年的3.1倍;一年内,武汉户籍人口增加了近20万人。

     

        我的选择,除了考虑平台和城市,子女的就学因素也很重要。我有了第一个孩子,在读博士期间,老婆还生下了老二。就业势必要考虑孩子未来就学。

     

        有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留在北京,花几百万在三四环外买个房子,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耗着,到底图什么?我是做心理学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在这方面排名不错,加上学校和城市政策都不错,最后定了武汉。

     

        我来的时候,除了城市的住房补助,学校还给分了两室一厅,每个月只要交两三百元租金就可以。两个孩子都进了学校的附属幼儿园,我每天去上课时,就把他们送过去,下班又顺路接回家。不用挤公交,节省了很多时间。华师的中学在全国也算比较好的,在孩子教育上,没有太多亏欠感,这点上幸福感很强。

     

        武汉有很多地方可玩,最近武汉大学的樱花开了,华师和它对门,前两天我带着孩子过去玩,以后要多出去玩一玩。

     

        要说从一线回到二线城市,没有一点失落感是不可能的。在来之前,我跟妻子想象过很多次在武汉的生活,真到了还是有点落差。比如,武汉在修地铁,公共交通目前还不是特别理想。

     

        不想活得太累

     

        刘泽春(化名),中国农业大学博士

     

        相比城市的政策,我更看重用人单位的具体待遇。比如,我离开北京应聘到南京高校,每个月学校提供4500元住房补贴,可以连续申领6年。这能基本解决租房问题。南京市的政策是博士每个月可以领1000元租房补贴,我这部分是额外收获了。

     

        我在东南大学度过了4年大学时光,后来又到北京读研究生,临到就业的时候,最终还是选择了南京。要说优惠政策,三线城市更丰厚,之前接触过东莞、绍兴的工作机会,那里的新城要发展,学校不仅给职位,还直接送房子。

     

        北京科研资源丰厚,发展机会多,要想硬留,也可以找到有户口的工作。但是,我出身平凡,抬头看看动辄五六万元的房价,买车要摇号,真不想刚工作头20年就活得那么累。

     

        我和女朋友都在南京读本科,南京对我们的吸引力一直很大,这里相对来说算得上平民城市,房价两三万元一平方,努力一下可以够得着。

     

        拼的是服务

     

        廉宏彬,西安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3月23日,西安推出新的落户政策: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3天落户1.5万人。

     

        最近两年的人才政策,是我工作20多年来所见力度最大的。推介会上,领导说,西安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人才。

     

        两会一结束,西安就组织了45家重点单位到北京推介、招聘。事业单位打破时间、流程限制,面试合格,当场签约。一起来的还有公安局户政部门的同事,当场受理落户。

     

        我们对人才的渴求是有原因的。西安是文化古都,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但是另一方面,它面临的竞争局面是严峻的。西安不沿海,没矿产,要想追赶、超越其他城市,要么换车,要么换人。

     

        “抢人”得拼服务。比如落户,现在可以网上申请,快递到家,把服务做到最优。年前就有一个博士落户西安仅花了10分钟。

     

        再比如,之前,得知一位国内研究分布式能源的权威专家要到西安开会。为了能跟他谈上几分钟,我们要到他的高铁班次,到高铁站等着。人家一看你这么热情,没去宾馆落脚,直接到西安一家重点单位进行初步考察。

     

        近几年,抢人的战火还蔓延到了海外。留学回国的人群中文科、管理类专业的人才比较多,计算机、工程设计、通讯等理工科偏少。比如人工智能、金融类人才,在硅谷、北京都是稀缺,相对来说,我们能开出的条件,难跟互联网巨头抗衡。

     

        引进高端人才不易

     

        徐茂航,青岛某人才创业园孵化器总经理

     

        我的工作说通俗点就是当“媒人”,做“红娘”。这几年我见了几百个高端人才,真正谈成的不过十分之一。影响因素有很多。

     

        首先,找人才就像帮人往家里娶媳妇,你有车有房,怎么都好介绍。像杭州、南京、深圳,财政收入厚实,政策优惠大,人才就容易“娶进门”。山东省内,青岛的人才引进政策起步比较早,力度也比较大。比如,对引进院士给5000万项目启动经费,院士每年按要求在青岛工作3个月以上的,还有500万元生活补贴。

     

        高端人才的引进很不容易。年龄在30~45岁左右的一些学者,成天泡在实验室里。他们看重做研究的物理空间、服务支持、研究氛围、科研经费等多个因素。有的地方光看着政策好,落实不了,专家被骗一次,就绝对不会再来。

     

        京沪出台新政

     

        3月21日,北京出台了“历史上最开放的落户政策”,提出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可在聘用单位的集体户落户,配偶及未成年子女随调随迁。

     

        几天后,上海也加入了“大战”。3月26日,上海明确表态“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上海的方案同样在户口、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待。高峰人才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以直接办理户籍,系统解决在沪长期稳定居住的需求。

     

        专家认为,从京沪等一线城市的人才新政来看,我国城市竞争已经从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竞争,转变为国际化的竞争。一线城市通过高端人才争抢的,实则是国际竞争力。

     

        (《新京报》3.29 李兴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