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3月29日 星期四

    在开放中走向现代化

    《 文摘报 》( 2018年03月29日   06 版)

        人类交往的历史就是文明和进步的历史,它展现为原始群的扩大、部落的形成、图腾的综合,以及区域性发展、世界整体性发展。历史表明,只有善于交往和开放的民族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当代,由于交通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由于交往打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世界绝大多数民族都卷入世界交往的序列中。这一变化具有历史意义,它使一些落后民族能够以“跳跃式”的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之中。

     

        交往之所以能使一些民族实现“跳跃式”发展,是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交往行为的相加效应规律,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国家都是用自己的最新成果,用自己富余的东西或优势部分去交换自己不足的、短缺的东西,这就等于自己增长了一种新的东西,获得一种发展的“爆发力”。这样,进入交往之中的民族、国家就可以与全人类共享最新成果,避免了“一切从头开始”、重复劳动的时间耗费以及失败的消极后果,从而以人类已经取得的成果为其发展起点,不断创造更新的东西,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历史上,无论是先行者英国,还是后来居上者美国,抑或是“后现代”的日本,都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现代化的。后来者总是以先行者已经取得的成就为跳板,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环顾全球,当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它们的国际交往就越广泛,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就越下功夫,从中得到的效益也就越显著。现代化的历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状态下实现现代化。

     

        中国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历史线索和引人深思的历史事实。

     

        闭关自守并不是中国人的天性,特定的地理环境并非注定要使中国形成一种“隔绝机制”,成为一种内向的、封闭的、超稳态的社会类型。同欧洲的封建社会相比,中国的封建社会,尤其是汉唐,其繁荣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有一定的开放性——汉帝国积极主动的开放精神和博大的文化胸襟,唐代高度开放的文化模式。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美誉世界的“丝绸之路”,开阔了汉族人民的地理视野,张骞也因此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利文斯敦”;郑和七次下“西洋”,打开了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各国的航路,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此前,唐太宗就说过,从古以来都是贵中华,歧外族,他独不取这种偏见。兴盛总是与开放相随。

     

        然而,从明朝中叶,至迟从清王朝开始到鸦片战争之前,形成200-300年的闭关自守。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到了明朝中叶,衰落的迹象已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发展开始后劲不足,进一步发展需要打破这种封闭的农业经济体系,从外面汲取丰富的养料。在西方资本主义急速生长的大变革时期,中国仍躺在古代文明的“安乐椅”上原地不动,结果,不可避免地落后了。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国在历史上落后,就是因为闭关自守。”(邓小平)

     

        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在世界历史已经形成的条件下,如果继续无视这种整体化的趋势,那么,前途只能有一个,即被强力拖进世界历史。

     

        落后总是与封闭相伴。闭关自守之所以导致落后,是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封闭行为的重复效应和衰减规律,这就是,处于闭关自守的民族、国家,其一切都是“单独进行”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重新开始”,它往往重复其他民族已经做过的事情,其“创新”也往往是把别人走过的艰辛之路重走一遍,表面看来在前进,实际仍是历史的落伍者。中国要得到发展,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走向开放的世界。

     

        (《理性与激情》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杨耕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