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
人性中所潜藏的内在的和谐,可以在人的情感和人生境遇的外在事件中转换为现实的和谐,这可被称作来自内心深处的和谐。这种和谐,即孟子心中的“人和”。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考虑制定策略时,天时地利都具备,但缺少人和,大家在义的方面不能保持一致,对未来的前景缺乏希望和信心,那么,预期的成就和成功就不能实现。
如果只是涉及时间的事,其发生仅仅是因为时间,由于时间的力量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可被称为命,自然时间过程中的生与死就是命。像天时一样,地利形成了一个事物发生的上下环境。在靠人的行为才能成功的那些事上,毫无疑问,人和是首要因素。孟子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战需考虑天时和地利,在考虑了天时和地利之后,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人。当其他因素都一样时,孟子看到人是决定性因素。事实上,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民的支持都是统治政权发展生产、保持稳定的绝对条件。但这种支持必须建立在人和的基础之上。分析人和就是分析人如何在生活和交往中实现和谐。孟子的整个政治哲学就是想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必须来自于统治者的仁政,仁政就是统治者要关心人民,让人民成为政府考虑决策的中心;要让人民与你同乐,就要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
现代人也有其他需求,但仍限于人自身的需求。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上和心灵上感到愉快。因此,要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和智力开发的需求,为这样的开发创造一个文化环境是同样重要的。此外,还要创造一个高度和谐的环境,让和谐具有创造性和可持续性。对孟子而言,获得人和或社会和谐就是让统治者有德行,能为和谐的生活与和谐的行为做出榜样,能够领导人民,关心人民,让社会和谐,让人民和谐。
对孟子来说,能在社会关系中为人做出榜样的人是柳下惠。柳下惠被描绘成一个不介意做小官的人,这样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任用人才。得不到重用时,他不抱怨;生活困顿时,也不自哀自怜。他热爱普通人,愿与他们为伍。他不愿占别人的便宜,即使有一位裸女躺在他身旁,他也能神情自若,方寸不乱。因此,柳下惠被看作是和谐或和谐化的一位圣人。孟子要表达的思想是:和谐是一种让他人感到舒适的精神态度,一种不屈从私利并能创造社会关系的精神自律。实际上也是一种关心他人的无私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柳下惠是一位宽厚待人的仁人,其品质吸引了他人,并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考虑到孟子把孔子颂扬为合时宜的圣人,大家可以看出,真正的更深意义上的和谐来自于在适宜的地方、适宜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其意义是如何把社会和谐与时间和谐和地点和谐协调起来,这就是孔子在他的仁和礼的哲学中所强调的。在《论语》中,由于礼有和谐化的功能,遂成了人在社会交往中创造出来并保持下去的一个条件,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进一步讲,在孟子描绘的经济蓝图中,老人与儿童得到保护就是这种和谐的一个光辉范例。确切地说,在其设计的井田制度中,老人有肉吃,有衣穿。那时,和谐的意义被当作一个因素融入到农业和保护计划政策中去。
(《易经文明观》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