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洪新
大学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标志性成果,自诞生时起便结下了深厚的文化渊源。
大学是城市的产物。从起源来看,西方的大学与城市都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新兴的自治城市不仅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存发展空间,而且促使各地知识分子汇集于城市中心,组建了学者的社团或行会,即现代大学的雏形。
最初,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并不总是融洽的,“城镇与学袍”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1167年,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争吵,导致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从巴黎回到伦敦。这些学者聚集于牛津,创建了牛津大学,开创了英国现代大学的历史。1209年,在牛津学生与镇民的冲突事件过后,一些牛津的学者又迁离牛津至剑桥镇,创建了剑桥大学。如今的牛津已是“大学中有城市”,商业区和学院区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900多年来,大学的学人与城市的市民长期交往,两者因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渐趋一致的共同利益而达成妥协,形成了共生共存的关系格局——大学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中有效延续着,城市则为大学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依托与丰富的物质支撑。在爱尔兰都柏林,在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在俄罗斯莫斯科,在中国北京,大学总是自然地镶嵌于城市之中,成为城市最为独特最有魅力的风景线。
一座城市塑造一所大学,反过来,一所大学也繁荣一座城市。在欧洲,传统式大学,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重文法,重学术,以神学和古典学科为主,传承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和历史。但至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大学与城市进入了共生发展的新时期。在中国,一个城市一旦拥有一所优秀的大学,大学就成了这个城市的地标,自然而然奠定了其文化中心的地位,南京、西安、上海、广州等莫不如此。甚至像昆明这样的城市,西南联大哪怕不复存在了,也仍然继续涵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大学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拿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的以大学为主体的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大学科技园区来说,这里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1所,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现已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生动地连释了一个道理,一座城市大学越多,这座城市的发展越好。
(《大学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