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

    耕读传家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20日   04 版)

        曾国藩的祖父名叫曾玉屏,字星冈,族人又称之为“星冈公”,是对曾国藩影响很大的一个人。

        曾星冈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后来因为无知被人耻笑,从此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渐渐成了当地一个有声望的人。曾星冈在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后,就发下宏愿,要“耕读传家”,就是不仅要保持种地的农民传统,还要培养出读书人来,只有读书才能彻底改变我们曾家的命运。所以他全力以赴支持儿子读书,儿子没读出来,他又全力以赴支持孙子读书。孙子曾国藩好不容易读出来,后来曾国藩再教育他的儿子和孙子,最重要的一个家训纲领,就是他爷爷说过的那句——“耕读传家”。

        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也把读书当成了最重要的事。他在家书中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曾国藩全集·家书》)

        曾国藩之所以把读书当成最重要的事,是因为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你要认为曾国藩主张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只是为了应付科举,只是为了应试,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曾国藩自己的两个儿子。

        曾国藩的大儿子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曾纪泽从小在父亲的培养和熏陶下,特别喜欢读书,正好他爹书又多,所以他简直可以算是博览群书了。但在仅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之后,他就跟他爹说自己不想参加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了,因为他不想为参加科举而读书。

        这在封建社会那种“学而优则仕”,而且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出仕的社会里,这种想法简直是骇人听闻。而曾国藩自己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混出头的,所以按情理来讲,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

        但出人意料,曾国藩还就一点没含糊,很明确地支持儿子的想法。说不考就不考,那要不考科举,你喜欢学什么呢?

        曾纪泽表示喜欢学西方的社会科学,还喜欢学英语。曾国藩一听,那好啊,只要是努力读书、学习,当爹的我支持你。后来,就是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曾纪泽成为晚清少数早期接触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人。他除了英语之外,还精通法语与俄语,他后来成为当时最有名的外交家。

        曾纪泽的弟弟曾纪鸿也是这样,也不喜欢科举考试,他喜欢数学,曾国藩就特别支持他研究数学。结果曾纪鸿还真是个数学天才,不仅有好几本数学专著,还独辟蹊径,把圆周率推算出小数点后一百多位,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的水平。后来,曾纪鸿还写出了我们中国最早的一本电学专著。

        从曾纪泽与曾纪鸿两兄弟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改变命运”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应试、为了科举考试。

        那么,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曾国藩家书》里有明确的答案,曾国藩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这是说读书对于人生只能起到两个关键的作用。

        排在第一位的,是读书可以立志,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出人生的信仰来,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

        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从一个笨小孩成为一代大儒,之所以能从一个原来跟普通人并无差别的曾国藩成为一个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曾国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有个人强大的信仰与信念。而他之所以能形成支撑人生的信仰与信念,曾国藩自己认为,完全来自于读书。

        除了读书可以立志,曾国藩还认为读书可以立身。

        就是说读书至少可以让你掌握专门的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特长你才可以立足于社会,你没特长,没专业,温饱都成问题,其他都不用谈了。

        读书不仅可以立身、立志,曾国藩甚至还在给儿子的家信里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家书》)那意思是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连气质都能改变,更不用说去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智慧、情操与价值观了,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那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选摘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郦波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