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

    广绣大披肩的辉煌时代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20日   06 版)

        历史上,中国外销披肩主要在广州绣制,广绣大披肩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语言。

        从地理环境上看,广东位居岭南腹地,气候温热湿润,所以广绣大披肩在用色上就形成了独到之处。为了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保存广绣,首先要求色相纯度很高,能长久保持鲜亮。又因工艺的要求,与观赏绣的用色相比,实用绣的色阶数量少,但跨度却很大,一般是一片花瓣会用同种色相的几个色阶,即以“跳阶”的方式用色,具有醒目的装饰感。所以在艺术处理上讲究“随类赋彩”,红是红,绿是绿,很少有复色的变化。天然材料与气候条件促成了广绣大披肩用色富丽、对比强烈的风格和语言。广绣大披肩常以“花”为重要设计元素。岭南气候温润宜人,“花木四时春”,大披肩的纹样设计符合本土文化的审美特征。

        西方的艺术史学者认为,广东的金银线绣对17、18世纪的法国绘画、手工艺以及建筑艺术、室内装饰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路易十五时期,描绘华丽的宫廷生活的油画借鉴了金银线绣的技法,用东方人经常运用的金色来勾画位于画面中央的主体形象的轮廓线,和玫瑰、橘黄等艳丽色彩映照对比,而在边缘部分则逐渐向深色调过渡,使绘画的主题突出,光线明亮。西方的绘画技巧和美学原则也对广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希腊神话、西方美术、人物肖像都成为广绣表现的对象。构图不再习惯于满地绣,更趋向于局部的画龙点睛的绣法。配色不再强调强对比,类比色运用得更多,强调物象的逼真和立体感。

        广绣披肩与西班牙服饰文化间的特殊渊源格外值得关注。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披肩在西班牙及西属殖民地如墨西哥、菲律宾等地的流行程度更胜于欧美其他国家,甚至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西班牙女性民族服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外销披肩特有的流苏,可能是受到墨西哥披风的穗须影响而来的。19世纪后半期中国披肩上开始流行的浓艳大花,尤其是黑地红花、黑地金花的设计,也十分符合西班牙的审美观。西班牙文化圈将中国披肩的表现力发展到极致,演绎出前所未有的美感。

        20世纪初,摇曳多姿的中国披肩与奔放的西班牙女性气质紧紧联系在一起。西班牙在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眼里,本身也具有特殊的异国情调,中国披肩恰巧成为象征这种情调的一个物质文化符号。

        上世纪20年代,随着时装风格的现代转型,平面、可任意垂坠塑形的中国披肩十分契合这种观念所追求的美感,成为摩登精神的体现。但随着美国大萧条时代的到来,富丽的绣花披肩也逐渐淡出了西方时尚的舞台。

        (《广州日报》2018.1.10 卜松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