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16日 星期二

    风口上的“高薪招聘”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16日   08 版)

        一家养猪公司给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生明码标价招揽人才,首年年薪动辄数十万元

     

        “月工资:本科20000+,硕士22000+,博士24000+”——1个月前,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门前,这段标成红色并加粗的文字,让一则招聘启事在眼花缭乱的校园广告中分外不同。

     

        这是河南一家生猪养殖企业给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们开出的价位。同等价位的,还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

     

        该公司的精英招聘启事,圈定了国内30所知名高校,每一所的毕业生都被“明码标价”: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毕业生的首年年薪高达24万~48万元;华中科技大学,18万~36万元;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18万~30万元……

     

        毫无疑问,对正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而言,这是一组具有足够诱惑力和冲击力的数字。

     

        相关报告显示,201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共17.4万人,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为5386元。

     

        为什么众人印象中乏人问津的养猪企业,能够开出碾压行业、引发热议的高薪?

     

        我还真没看过猪

     

        “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吗?”11月8日的宣讲会,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宋云睿站在讲台前,握着话筒大声问道。

     

        “养猪的!”底下的学生异口同声,随后哄堂大笑。

     

        “你们家里有谁养猪?”她追问。无人应答。

     

        “你家不是养猪的吗?”叶鹏拱了拱旁边的人,后者才不太情愿地举起手,成为在座67位学生中的唯一一个。

     

        此时,他们正坐在牧原集团“精英招聘”的宣讲会现场。这是一家来自河南南阳、以养猪为核心业务的企业。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猪肉消费国,也是第一大养猪国。对大多数一线城市的毕业生来说,猪肉常吃,但从事养猪业实在小众。

     

        “我还真没看过猪。”当被问到“对养猪有没有概念”的时候,家住江苏无锡市区的叶鹏说自己只在奉贤的农场里看过牛、羊、鸡,但对猪的印象“停留在屏幕上”。

     

        他就读于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投递的岗位是农产品分析师,专业并不对口。不过,他曾在多家外人看来“高大上”的咨询公司、基金公司实习,对行业研究有一定经验。

     

        “养猪公司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就是喂猪,感觉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但实际上第一产业是永远不会倒的产业,而且集约化养猪跟以前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金融行业工作过两年又回校念硕士,叶鹏对职业的选择有更深体会。经同学介绍,他才开始关注这家“月薪2万+”的养猪公司。

     

        是不是忽悠

     

        所谓“精英招聘”,是牧原集团专门从指定高校引进的较高层次应届毕业生,将成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核心技术骨干、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人才结构中的第一梯队,依次还有“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

     

        三个等级,薪水可谓天上地下。智联招聘显示,其社会招聘大多为竞价专员、质检员、养殖场监管员等专业职位,月薪范畴普遍在3000元至5000元。校园招聘则在5000元至6000元,而精英招聘月薪已达到公司副总的级别。

     

        “高薪”是精英招聘主打的关键词。只有全程参与宣讲会并通过笔试和三轮面试的学生才会收到录用函。11月10日晚,三轮面试结束。牧原在上海交大场应聘者的微信交流群,随即被公司人力资源方解散。进入最终面试的7名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互相询问后才发现,无一人收到录取通知。

     

        “整场面试都在试探我们对转正后薪资的期望。”李晓霞回忆面试环节,薪水是双方博弈焦点,“我们这才知道,原来宣传中的‘首年薪水’确实只有第一年,第二年开始就看职位和绩效。即使是名校生,也可能被调整到普通校园招聘中。但这些信息在宣讲会上只字未提。”

     

        林彦说,最后大家都明白了第二年会降薪,报出的薪水都在1万元左右。“总不能落差太大吧?第一年2万元,第二年就1万元……”

     

        陈晨显得颇为愤怒,因为参加牧原的面试,他放弃了中南建筑设计院的面试。“一家号称讲求企业信誉和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为何一开始不解释清楚首年年薪?”

     

        尽管人事专员朱晓庆在微信上回应他:“大部分人第二年都会成长起来,工资会比第一年高。”但陈晨并不相信。

     

        当晚,进入终面的其中5名学生集体向校就业中心反映:牧原打着高薪招募精英的旗号,实则“只是噱头”。至此,牧原已在全国23所高校宣讲招聘。

     

        朱晓庆给陈晨的解释是:招聘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有选人用人标准;没有通过,不是应聘者不优秀,而是与企业没有达到最佳契合点。

     

        没什么掉价的

     

        做了两个月的精英招聘,宋云睿说自己遇到太多因高薪而来的毕业生,“希望他们真的热爱这份事业,而不是仅仅看到工资高就盲目从众。”

     

        其实,名校学子养猪早非新鲜事。身为北大毕业生,因干上杀猪一行而闻名的陆步轩曾说自己“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多年后主动选择投奔北大师兄陈生的食品公司,称“我在全国应是较顶尖的猪肉专家”。陈生也说,养猪卖肉是“能托付一生的行业”。

     

        近年因环保压力,行业转型加快,各地猪场拆迁如火如荼,大量中小养户逐步退出,温氏、牧原、正邦、大北农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快速扩张,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激增。规模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提高,对养猪生产经营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温氏集团2017—2018年将招聘技术及管理人才1700多人;牧原2016年校招报到668人,2017年激增至2310人,2018年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是达到2870人,其中精英招聘计划共计252人。据宣讲会发布信息,201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王春艳,正是牧原启用的年轻人才之一,工作一年后就掌管集团人力资源部。

     

        “大多数北上广名校的学生,心气比较高,不太愿意进这种企业。企业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以高薪为卖点。”在叶鹏看来,目前大众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养猪行业。

     

        “没什么掉价的。”梁骏对现代农业的前景和三四线城市发展颇为看好。

     

        不过,宣讲会上,除了感觉薪水“水分高”,不少学生还因和公司“气场不和”而中途选择退出。

     

        “无论是总部还是子公司,离职率都很高。”舒克在今年7月12日入职牧原,进入某子公司发展建设部工作,于上个月辞职。他记得,总部校招应届生500人大群,在他离开时只剩300多人。

     

        “不可能所有精英生都当副总吧?很多人第二年工资反而没有第一年高,从而大面积离职。”他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吴康选择了坚持。同样在今年7月入职,他已适应每天早上7点去猪场上班的生活。入冬以来,为了防止带入传染病菌,他和同事们都住在养殖场。最近正值培训,有时晚上9点多才能吃上饭。“我是农村来的,可能更能吃苦一些。”

     

        想养猪都不给你养

     

        张林是喜欢养猪的。

     

        身为农业与生物学院硕士的他,说自己不爱交际,跟猪在一起反倒轻松。“假如两份工作能让你得到相同的东西,那我肯定选择养猪。”

     

        像他这样希望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屈指可数。同为畜牧学专业,张林的同学们大都决定转行:“男生做金融、房地产,女生做医药、市场,或者去考公务员,没人愿意养猪。”

     

        “目前很多中大型养猪企业、育种公司都面临人才不足甚至是人才奇缺的困境,既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缺乏复合型人才,同时连一般的操作工、饲养员都不好找。”湖北健丰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映红说道。

     

        “我们这行,薪水不是问题。猪场厂长一年可以挣三四十万元。”张林说,养猪从业人员的工资并不低,但工作地点大多远离市区、环境封闭。很多人考虑到照顾家庭和子女教育,往往是干个两三年,再跳槽到饲料、兽药行业。这两年,农牧企业到一流高校引进高材生成为风气。据他观察,最终去的大都还是农牧院校学生。

     

        张林认为,“生产管理不仅仅是把猪养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猪价很便宜时把猪养好管用吗?不管用!还得做生产规划,选择猪肉合适的上市时间。”不过,张林也承认,自己的确被面试官的一个问题难倒了:“关于他们公司为什么不走下游产业链,我回答得比较表面。”“想养猪都不给你养。”他笑着说,“可能我确实不是精英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出现的应聘大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解放日报》2017.12.9 殷梦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