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为什么国际求救信号是SOS

    《 文摘报 》( 2017年12月23日   03 版)

        SOS是国际通用的紧急求救信号,其诞生与普及和海上救援有着直接联系。

        19世纪,航海技术日益更新,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如果船只在海上遇难,船上的人往往无法求救。随着无线电报机发明,人类开始使用摩尔斯电码传递信息,这成为航海通讯的福音。1896年,海岸与船舶之间实现第一次无线电报通讯。两年后,英格兰海岸附近的一艘船通过无线电发送求救信号成功获救,这是最早的无线电救援记录。

        但由于无线电在当时没有统一标准,各类求救信号五花八门。1903年,第一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召开,马可尼无线电公司提出的“CQD”成为国际通用的遇难信号,“CQ”即“Call to Quarters(All Stations Attend)”,是“全部台站皆应答”的意思,后面加上一个“D”表示“Distress”,是“遇难”的意思。但“CQD”与一般呼叫“CQ”容易混淆,1906年,一位德国专家建议使用“SOE”作为统一遇难信号,为了避免摩尔斯电码短音“E”被误解或错过,大家最终决定用S代替E。于是,“SOS”就成为了国际统一无线电遇难求救信号。

        1912年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后,正是报务员菲利普斯发送SOS求救信号才让救援船只收到。这一航运悲剧让人们认识到通讯的重要性,飘荡在大洋上空的“滴滴滴-哒哒哒-滴滴滴”的无线电波意味着生的希望。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12.1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