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二

    摆脱中国社会文化危机的出路

    《 文摘报 》( 2017年12月05日   06 版)

        【毛泽东读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统治者、改良者的思想全部。

        是民族民主革命。不承认此点一切皆非。此点是从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估计而来。

        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不是革命吗?

        【精讲】

        作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梁漱溟对解决中国问题有自己一套思路。其中大部分是毛泽东不同意的。

        (一)对老中国社会是改良还是革命。梁漱溟在书中很推崇日本的明治维新,认为其“改革之中尚有因袭,其制度有一变化而未中断。”中国也应走维新的路,即“稍稍变化他自己以求其适应。”具体说来,就是政治制度(实即政权)或不变,或变而不断,采西方之长,求局部变化,“慢慢地求进步”。显然,这仍属洋务派开启的“中体西用”的老路。对此,毛泽东不认为“日本维新好于中国革命”,说梁的思路反映了统治者、改良者的思想全部。梁漱溟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问题根本不是对谁革命,而是改造文化、民族自救”。毛泽东在这句话旁边连划了三个“?”号。

        (二)怎样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化中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一个认识前提。在梁漱溟看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危机既然来自内部,也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性质不是“对外的民族斗争,而是民族自救”。内部的变化只能是社会性改革,或称“文化改造”。于是,他的结论是:中国几十年来的种种运动很缺乏“政治斗争性”,“实在都是‘文化改造,民族自救’”。而毛泽东的鲜明观点则是:中国的出路在“民族民主革命。不承认此点一切皆非。”两种观点,大的分歧源自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不同认识。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半殖民地的性质中,必然提出对外的“民族革命”的主张;从半封建的性质中必然提出对内的以阶级关系为核心的“民主革命”。梁漱溟不这样看待中国社会性质,于是以“民族自救”来代替“民族革命”,以“文化改造”来代替“民主革命”。

        (三)关于社会改造的方向。近代以来,为了摆脱危机,两个方向鲜明地摆在探索中国社会改造前途的人们面前。一个是西方化的资本主义,一个是俄国革命。对此,梁漱溟在书中均有所评说:“近代资本主义的路今已过时,人类历史到现在已走入反资本主义的阶段,所以不能再走此路。”又说:“俄国的路子的确好,能在国际站得住脚,合乎中国的需要。但只是好不行,必须看他可能与否。”对前一种看法,毛泽东是同意的,批注道:“不能走资本主义的路。”对后一种看法,毛泽东批注认为梁漱溟对不可能没有说原因。梁漱溟感兴趣的,是前面说的日本的维新改良道路。在这个总思路下,梁漱溟认为应该把重心放在向下看的“零碎解决”和具体事项的“培养建设”上面。毛泽东一贯主张的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稍后又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显然是认为总解决胜过零碎解决的。

        (四)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主要依靠力量。梁漱溟认为主要靠知识分子。毛泽东是反对这种主张的。书中凡是论述这个问题的地方,毛泽东都划了问号,有的还写道“=0”,即“等于零”的意思。

        (选摘十)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陈晋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