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二

    聂鲁达死因仍然成谜

    《 文摘报 》( 2017年12月05日   05 版)
    1971年,聂鲁达在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2013年,智利黑岛,一个距太平洋几尺远的沙滩。沉闷的铲土声,一小时后,方形墓穴隐约露出一具智利国旗包裹的木棺,属于诗人帕勃罗·聂鲁达(1904~1973)。

     

        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军事政变,12天后,聂鲁达在医院病逝,终年69岁,官方公布死于“前列腺癌”。但这并不能服众,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聂鲁达究竟因何而死”始终成谜,旁观者更相信的是——他其实死于政治阴谋。2017年10月20日,由16人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小组终于得出结论——他们一致否认聂鲁达死于“前列腺癌”:“百分百肯定不是。”

     

        最后12天

     

        1973年9月23日,智利圣地亚哥圣玛丽医院,诗人聂鲁达躺在病床上熟睡,110公斤的体重看上去很臃肿。一个外科医生打扮的人走近聂鲁达,从衣袋里取出注射器,往他胃部注射了一针。这是智利军事政变第12天。

     

        此时,黑岛聂鲁达寓所,司机马努埃尔·阿拉亚正为他打点行李。“赶快回来呀!”阿拉亚接到聂鲁达电话,他听起来很绝望,“有个大夫进来,往我肚子上打了一针”。阿拉亚赶到圣玛丽医院,护士告诉他聂鲁达疼痛难忍,她看到一名医生曾进入病房,而此人并非聂鲁达的主管医生。“里面是致命的毒药。”2011年,阿拉亚向媒体揭露聂鲁达的死亡“真相”,他始终坚信聂鲁达“遭到谋杀”。

     

        军事政变

     

        聂鲁达好友、《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回忆,聂鲁达晚年胖而秃顶,排场十足,“躺在床上接待客人”。马尔克斯开玩笑:“你真正的天赋是当教皇。”后来他才知道,聂鲁达是因为没力气走动。

     

        发生政变当天,聂鲁达听收音机里断断续续传出总统阿连德的声音,“我决不辞职……我将用一切方式抗争,哪怕以生命为代价。”期间夹着枪炮声。不久,传来阿连德已经死亡的消息。“一切都完了。”妻子听见聂鲁达说,“这是法西斯”。

     

        第二天,皮诺切特的军队闯进黑岛,因聂鲁达和阿连德关系密切,军队希望能在他家中搜出共产党的资料。聂鲁达对搜查者说:“这里唯一能对你们构成危险的东西是:诗歌。”最后,军人们收缴了一批“危险物品”——烟斗和酒。

     

        西班牙改变了一切

     

        聂鲁达16岁起发表诗作,20岁出版《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其中“我要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情”、“爱情太短,遗忘太长”、“我喜欢你是寂静的”等词句惊艳诗坛,被评论家称为“教会了拉美人如何爱”。然而,西班牙内战改变了一切。

     

        智利有授予作家官职的传统,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时,聂鲁达正在马德里任领事。当时,他的朋友、西班牙诗人洛尔迦遭右翼枪杀,此外还有4000多知识分子被害。聂鲁达为对抗纳粹支持下的右翼军人佛朗哥,组织“世界作家反法西斯大会”,海明威、爱伦堡等多名作家与会声援,几年后海明威写了以此次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聂鲁达第一次写了大量带有战斗色彩的诗歌:《西班牙在我心中》《佛朗哥将军在地狱里》。

     

        1945年,聂鲁达加入共产党,不久便被智利右翼政府驱逐出国。流亡中,他写下被称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漫歌集》。这部诗集13000行,关于自然、自由和人民的力量。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1967年牺牲后,人们在其背包里发现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漫歌集》。而在上世纪50年代,聂鲁达也曾一度是“中国最有名的外国诗人”,作家止庵说。那时,《漫歌集》里的政治抒情诗风靡中国,青年都会背诵其中名篇《伐木者,醒来吧》和《马丘比丘之巅》。抗美援朝时,士兵们像切·格瓦拉一样,随身携带聂鲁达诗集。

     

        “死于悲伤”

     

        科学家的最新鉴定结果并不能完全揭开诗人之死的谜团。但对于聂鲁达的死因,马尔克斯和智利民众早有自己的解读。当年,马尔克斯曾写道:“他离去时,一定包含深深的失望。智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他一生的理想。”智利当地则有种说法,聂鲁达既非死于癌症,也非死于阴谋,他“死于悲伤”。

     

        (《看天下》2017年第30期 翁佳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