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苏东坡的待友之道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21日   03 版)

        这几天,一桩留学生谋杀案让法律、道义与人性成了全民探讨的话题(详见本报3907期一版)。其实,在中国人的故事里,一直都不缺少这种“德行”与“道义”的故事。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它们一点一滴堆砌起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每当道义的大厦微倾,人性在悲剧的漩涡中迷失,故纸堆里的只言片语反而会发出一些善意的微光。例如《世说新语·德行》里有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荀巨伯“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感动了贼寇,保全了全城百姓。

        第二个故事: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顾荣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和行炙人知恩图报的品质,对今天的陌生人社会多少有些助益。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的肝胆相照,换来了“危急之时相助左右”。而面对将自己置于死地的好朋友章惇,一代文豪苏轼选择成仁成圣。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湖州谢上表》中“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对王安石变法新政不满的牢骚话,被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卷入了新旧党争,史称“乌台诗案”。眼看要性命不保,有人发起一场浩浩荡荡“拯救诗人苏轼”运动……然而,参加者好像并不多,史载“天下之士痛之,环视而不敢救”。此时,恰恰是被苏轼称为“新进”(属于新党一方)的章惇,积极参与营救苏轼,并不惜与宰相王珪翻脸。

        宰相王珪拿出苏轼的诗,“此心(世间)惟有蛰龙知”,皇上飞龙在天,哪来的什么蛰龙,皇上你说苏轼是不是想造反?章惇大怒:诸葛亮还是卧龙呢,说龙就是说皇帝吗?退朝之后,章惇和王珪说,你想杀了苏轼一家吗?王珪戳戳手指,表示无辜,我什么都不知道啊,这是别人告诉我的……

        章惇口水喷他一脸:别人吐出来的东西,你也吃吗?!

        苏轼最终被贬黄州。政见虽然不同,但友情不变。此乃至交。

        然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两人交恶的直接缘由至今都很难确定,《独醒杂志》记载了一种说法,有人告诉苏轼,章惇这人酷爱书法,每天都写一遍《兰亭序》。苏轼不以为然,临摹有什么了不起,不成风格,没前途的。章惇大怒,你侮辱我的人可以,怎么能侮辱我的字?!

        爱得深沉,所以恨得激烈。或许也是新旧党争确实如同水火,章惇抓着机会就黑苏轼。苏轼继而被贬到惠州,顺道写了一首诗:“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传到章惇那里,大怒道:你以为是公费旅游啊,敢这么快活,给我滚滚滚。

        一纸令下,苏轼又被贬去海南。这基本就是永别了,连苏轼自己都说“九死南荒吾不恨”,这次,章惇是要把苏轼置于死地。苏轼被地方官刁难,无处可去,竟在槟榔林中露宿。苏轼一气之下,买地盖房。

        没过多久,新党被贬,旧党重新得势。章惇被贬到雷州,苏轼被召回,两人对调,这下尴尬了。

        章惇总还是不好意思直接见苏轼,毕竟当年把人逼到买房。恰好苏轼在路过镇江时,章惇的儿子章援也在。他写了一封信给苏轼,里面说“逡巡犹豫,是为老父,固当审思”。大意是,写信给您还是为了父亲,您现在逆袭了,万一有天回到朝廷,千万别逼我父亲买房啊……

        此时的苏轼,该怎么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对于一个把自己置于死地的朋友,苏轼选择成仁成圣,“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这么多年了,算了吧,不计较了。“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这么一大把年纪,跑到天涯海角,大家都是拿保温杯的油腻老年人,这感觉我懂。“舟中准备家常要用药百千去,自治之余,亦可及邻里乡党。又丞相知养内外丹久矣,所以未成者,正坐大用故也。”我这有一些药,或许管点用,你带去吧……

        林语堂赞叹,此信是伟大的人道主义文献。人的精神,光芒万丈。

        一个伟大的人物,不只是会吟诗作画讲段子,关键是有着一种莫大的悲悯,洞察万物而不消沉,俯视众生而带悲悯。机智的苏轼早已看穿一切,他选择民胞物与,泛爱一切。

        (光明日报观点流、中华文化溯源微信公众号 11.15 溯源君 易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