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被误读的父爱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21日   02 版)

        近日,在橱柜中翻出一袋毛绒绒的干货,又是闻味又是泡水,良久,才辨别出是干香椿芽。不知道它在黑暗的橱柜里沉睡了多久,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两年。

        沉睡的香椿芽,一份无声的父爱。

        在人生前36年的印象中,父亲是个粗人,从没表现出过对孩子细腻的爱。从小到大,家里的冷暖温饱都是母亲在操心,事无巨细地为儿女们操持,而父亲从来不管我们吃喝冷暖。印象中,他只是经常给我们讲家族荣辱兴衰史和上一辈人的苦难人生,以此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发奋图强,并愿意将自己的身躯累成一张弓,把孩子当成箭推向远方,除此无它。

        朱自清的《背影》中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也说:“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里,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不要插在上衣兜里,这样比插在裤子兜里还没有礼貌。”多么细腻的父爱啊。每当我读到这些文字,心中好生羡慕,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才叫父爱,叹惋自己没有这样的父亲。

        然而,眼前这袋香椿芽,顷刻之间让我明白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误读了“父爱”。

        再仔细想想曾经收到的父亲发来的快递,我突然被震撼了。因为除了这袋香椿芽,还有腊肉、核桃、茶叶、松子、蜂蜜、腌咸菜、老家自产的新糯米、干木瓜片、鸡枞菌……父亲都是按着时令从遥远的云南边陲寄给北京的我。这些,都是我儿时爱吃的,父亲竟然一个不落。

        这些事儿,发生在我母亲去世后。即使我们姐弟三人都已成家立业,但在父亲的心中,我们可能还是儿时的模样——小馋猫。母亲去世了,他成了“既当爹又当妈”的角色,开始惦记我们的吃喝。每每有新的时令果菜下来,他都迫不及待地寄给我和在另一个城市的弟弟——邮费可能比所寄之物成本还高,但节省了一生的父亲好像从来不在意这个事儿。

        这也是父爱,东方式的父爱——最直接却又最隐晦。也许千千万万的中国父亲,都如我的父亲一样,内心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并没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许终生可能都不会。在他有生之年,我会把“孝”字用最为含蓄的方式还予他,正如他给我的父爱一样婉转。

        (《工人日报》11.13 字秀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