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是标准的社交食物。小时候一到过年吃团圆饭,必上的一道硬菜便是红铜炉木炭火锅。烧得滚滚的,放到大圆桌的正当中,周围二十多口子,起此彼伏地探着身子,夹那七八盘羊肉,一阵狂涮。吃得就是个热乎劲儿。吃完铜火锅,姨妈姨夫们话就多了,天南海北,家长里短,聊得不可开交。火锅笼聚的是人气,一家人吃到一个锅里,再冷的冬天,也能扛过去。
后来我们小城开始有专门的火锅店,桌子底下放液化气那种。中学时代,同学聚会经常去吃火锅,而且点来点去就那几样,蟹棒、土豆片、冻豆腐……但还照样吃,吃到最后,味道本身已不重要,相聚才是最大的快乐。稍近一些,小肥羊席卷全国,我们小城也不能幸免,再就是海底捞,它真是把火锅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连服务员都热情似火,于是,服务员本身也成了火锅的一部分。可不论怎么吃,去火锅店,总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请吃火锅,又热闹,又经济,何乐而不为,据说胡适就喜欢请人吃火锅——吃他老家安徽绩溪的一品锅。老舍在《骆驼祥子》里也写:“先去扫扫雪,晌午我请你吃火锅。”
现在商业发达,火锅底料超商均有售,不如在家支个电磁炉,也可以自食火锅,我个人比较中意酸汤老鸭锅,两个人,面对面,一边看电视,一边煮火锅,不用看时间,吃到夜里也没人问,逍遥自在。台湾的呷哺呷哺和一些港式火锅一人一锅,但九曲回肠式的高脚座位,你挨着我,我对着你,在独立性之外,还是营造出一种大家在一起的感觉。这符合都市人的心理,跟公寓似的,又要群居,又要自己的空间,但屋子里最好住两个人,所以火锅最少也要两个人吃。不过,坦白讲,火锅进化到呷哺呷哺,已经开始有不少一个人来吃火锅的了。比如我在北京经常看到有老人一个人到呷哺呷哺吃火锅,点一份蔬菜套餐,一份肉,吃不完还打包一个生鸡蛋、一小把面条回家,每见如此,我都会莫名地动怜悯之心:孩子都去国外了?没人照顾?孤寡老人?生了病怎么办?也许都是多虑。我有单身的朋友,他们有时也会一个人去吃火锅,比如有一位,女的,年近四十,单身,又不太会做菜,工作太忙,偶尔觉得自己蔬菜吃少了,就冲去呷哺呷哺恶补一番,当事人浑然不觉,外人听了多少会觉得此人可怜——青菜都要去火锅店吃了。
(《怀旧食堂》石油工业出版社 伊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