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02日 星期六

    张恨水的报馆生涯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02日   05 版)
    上个世纪30年代张恨水一家

        张恨水本名张心远,祖籍安徽,1895年生于江西广信。父张钰是小官吏,祖父“生而魁梧有力,十四龄能挥百斤巨石”。张恨水初学农,本想去英国留学,但17岁时父亲去世,只好辍学。18岁时在堂兄张东野帮助下,考入苏州的蒙藏垦殖学校,可该校不久后解散。

        1914年,19岁的张恨水到汉口投靠在报馆工作的本家叔伯张犀草,开始媒体生涯,笔名“恨水”。张后来解释说,此名出自李后主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人一红,就挨骂

        1924年,成舍我创办《世界晚报》,请张恨水当编辑,张首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开始在该报副刊《夜光》上连载,不久后,张成《夜光》主编。

        《春明外史》引起巨大轰动,连载近5年,“我们亲眼见到每天下午报社门口挤着许多人,等着买报”。

        1925年,成舍我又办《世界日报》,将副刊《明珠》也交给张恨水,在该刊上,张又连载了《金粉世家》,一直持续5年多,该书被赞为“20世纪的《红楼梦》”,张恨水也因此成了名作家。

        不过,新文学作家们对张恨水不以为然,认为他属鸳鸯蝴蝶派。

        当时鸳蝴派与新文学之间矛盾极深,郑振铎曾写道:“对于这种无耻的‘文丐’,我们却也不高兴十分责备。对于这班身心都就木的遗老遗少,我们也不高兴十分责备。”旧派精神领袖袁寒云(袁世凯次子)则认为《小说月报》(茅盾、郑振铎等曾任主编,是新文学的重镇)“臭不可闻”,连酱鸭店老板都不要拿它来包食物。

        对于批评,张恨水从不回应,他曾说:“不反驳,不说话,并不是我怯懦,也不是我过分容忍……只要书在,书就会说话,它说的话,就是最好的答复!”

        其实,鸳蝴派作家也认同白话文学,包天笑、秦瘦鸥、张恨水等也常在小说中批判现实,可依然被骂作“文丐”、“文娼”。

        高产作家

        张恨水《春明外史》版权卖了4千元,《金粉世家》的稿酬也达4千元,此外上海世界书局沈知方又预签了张的4部长篇小说(10万字以上,20万字以内),要求3个月交一部,按千字8元结算,张一年即可得6400元。

        此外还有报纸给的稿费,张恨水75%的小说先在报纸上连载,曾同时给7家报社写长篇,打破了民国初年李涵秋同时给6家报社写长篇的纪录。

        写得太多,确实降低了品质。据学者吴金淼统计,张一生写了百余部长篇小说,其中24部没写完,此外常有一些荒唐的错误,如《似水流年》第二回,“(黄惜时)因向查房要两盘火腿炒饭……只管向嘴里送,这一盘子蛋炒饭,早是送完了”。前面还是“火腿炒饭”,后面却成了“蛋炒饭”。

        抗战爆发后,张恨水加入民营《新民报》,该报有“三张一赵”(张慧剑、张恨水、张友鸾和赵超构),夏衍、吴祖光、孙伏园、谢冰心、黄苗子、聂绀驽、浦熙修等也在此工作过。为留住张恨水,报社赠与他股份。

        《新民报》与《新华日报》有合作,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便首发在《新民报》上。为团结抗战,老舍、茅盾转而公开赞扬张恨水的小说,张也写出《八十一梦》《魍魉世界》《巴山夜雨》等配合左翼,得到周恩来表扬,毛泽东也接见过张。

        张恨水小说更关注现实,有学习新文学的因素,且张有三次婚姻,第一次是父母包办,第二次女方文化低,第三次娶的周南则是张“一生所爱”,此后张的小说中爱情成分就少了。

        不愿别人给自己祝寿

        1944年5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计划给张恨水祝五十大寿(按虚岁计),这是继为郭沫若祝寿后的又一活动,但张避寿而去,称:“我的朋友,不是忙人,就是穷人。对忙朋友,不应该分散他的时间;对穷朋友,不应当分散他的法币。”

        1948年7月8日,蒋介石亲自下令封了《新民报》,各地子报亦纷纷被封,张恨水不得不在《北平新民报》上写了一些有利蒋政权的社论。1948年底,张辞去报社一切职务。

        据1957年12月文联干部沈慧访问张恨水档案可见,张刚写完60多万字的《翠翠》,并以每月6万字的速度在《上海新闻报》上连载《记者外传》。预计稿费收入7500元,所以张辞了文化部每月补助的150元。

        可到1959年1月,沈慧再去访问张恨水时,他抱怨说:“现在的稿费太低,一千字只给四五元,而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又怕发表后有什么问题,会受到批评,一天提心吊胆。”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因病去世。

        (《北京晚报》8.4 蔡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