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

    儿食记诫

    《 文摘报 》( 2017年06月10日   02 版)

        小的时候,虽生在那座旧都古城,要吃口白面细粮,也不轻而易举。印象最深的便是棒子面,即玉米面。一掀蒸锅盖,便见“黄金塔”——窝窝头,有句歇后语是:“窝头翻个儿——亮眼儿喽。”

        家里大人提起曾强制推行过“混合面”,即扫了囤底将几种粗粮掺土混磨而成,牙碜得合不上嘴。成年人明白世道,孩子们就向当妈的撒娇,咧咧着:“老喝棒子面粥啊……”并且嫌晾一会儿就结层厚厚的粥皮,不愿往嘴里吸溜。这时母亲就连哄带吓唬地说:“不喝粥皮,长大了没有被窝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因此,从小在“吃”的问题上,得到的“教训”和“规矩”特别多。比如,年长的家庭成员没有落座动筷子,孩子们不能“上桌子”猛吃猛喝;见到桌上有自己喜欢的吃喝,即便是一碗咸菜疙瘩条,也不能乱拨拉胡搅和;吃到嘴里的东西,要细嚼慢咽。别看终生勤劳的母亲没上过学,但是对我们兄妹五个张口就能诵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也许就是幼年时光饭桌上的道德风习教育吧。

        后来,孩子几个渐渐长大,“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家里间或做一种“金裹银”干粮,即把白面擀成片,再摊上用水和好的黄棒子面,黄在内,白在外,卷好切段蒸熟。到了嘴里,总觉得白面进嗓子眼顺溜,而棒子面却疙里疙瘩的,咽下去不痛快。可是又一想,有此上等食品入口,已属不易了,要比光喝混合面、棒子面粥强多少倍。所以古城和平解放,从四面八方调拨粮食解围城中饥民之困,已经上了小学的我跟着大学生们满街跑来跑去,欢呼能吃饱饭了,什么金银宝贝都抵不过一碗粥。后来,经济恢复时期,一度提倡多吃“九二米”“八一面”,这种米面含糠皮多些,“出数”并且富于营养,我也跟着班上的同学上街深入胡同宣传,说是要打好这场粮食仗。

        经过极度困难时期,又跨过纷乱的岁月,如今人们的日子已衣食无忧。但珍惜每一粒粮食,敬畏农民父老乡亲的辛劳成果,应是现代人的“初心”所在,做人的行为“底线”。

        (《今晚报》6.1 刘绍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