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乡关何处

    《 文摘报 》( 2017年05月20日   02 版)

        什么是家乡?对当代人而言,就是度过童年的地方,而我的童年却被分成了两半儿。母亲是南京下乡知青,为了彼此有个照应,外公外婆在下放时就选择了母亲插队的地方——灌河边上响水县,苏北有名的贫困县。

        自打出生,我就跟着妈妈和两位老人家生活在一个土坯房里,房顶上是茅草。白天大人们下地干活儿,我就跟着邻居农户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快到五岁时,父亲把我接到了南京。虽然户口还在乡下,但父母觉得,我还是应该在城里接受教育,于是插班进了父亲所在单位的幼儿园。入园之初的一段时间,非常不适应,因为小伙伴们说的是南京话,而我则是一口苏北土话,不但没法交流,还要遭到同学的耻笑。好在家长彼此都是同事,所以孩子们也有分寸,不久后,我和他们打成一片,没什么区别了。

        过年随父亲下乡探亲,外公外婆和妈妈惊讶于我居然一口南京话,备感欣慰。麻烦的是,我跟邻居家小伙伴儿交流起来却有了语言障碍。又隔了一些年,再次回到出生地,见到小伙伴儿,居然不知说什么好。

        按理说,南京就是我的故乡了,这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可是自打要填表那天起,麻烦就来了。那时候,表格上有“籍贯”一栏。父亲总是对我说,应该填“无锡”。那是他的故乡。对于父亲那一代人来说,“籍贯”就是“祖籍”,我作为他的儿子,自然是无锡人。

        上小学那几年间,一放暑假,我就会被送回无锡乡下,住在堂哥堂姐家,与一班侄儿、侄女们玩耍。说起来可笑,他们中颇有几个还大我几岁,即便是岁数小的,也是绝不肯喊我一声叔叔的。后来自然的,一声“诶”、一个眼神便成了彼此打招呼的信号。

        祖母去世前的几年,在南京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与祖母共居一室,常陪她聊天。她不会说普通话,广播电视节目里,只有锡剧、评弹能够听得懂,我也就跟着听。所以那几年,家里吴音袅袅,连妈妈这个南京人都不得不学几句无锡话,否则无法“融入”。这一来二去,真就觉得自己是个无锡人了。

        祖母去世后,外公外婆常来小住些日子,于是在家中南京话又恢复了原有的地位。对于一个人的身份认同而言,语言真的是非常重要。外祖父母一口地地道道的南京话,耳濡目染,我也学说得十分纯熟。记得第一次上门拜见日后的岳父岳母,因他们是城南的老南京,所以我也刻意“字正腔圆”,结果让坐在一旁的女友“大跌眼镜”。后来,媳妇娶进门儿,连说无锡普通话的父亲都要来几句南京话了。

        如今的表格上,“籍贯”一栏已渐渐被“出生地”取代,每当填至此处,似乎又在提醒我,南京并非我的故乡。毕竟,我在响水县度过了自己的小半个童年。留下的回忆太少,依稀有半导体里淮剧的唱腔,屋后那条我差点淹死在里面的小河沟,将我的手抓伤过的小猫……

        很多年后,我陪二老回到村里探望乡亲们,迎在村口的长辈们和父母有说有笑,而我却傻站在那里。他们口中说着我小时候的事情,我却像是在听着别人的故事。记忆总是有偏差的,好几个人都在争着说,是他当年救下了落入水中的我,而不是别人。我傻站在那里,向他们每个人道谢。当地人招待客人的方式,依然是端上一碗浓浓的糖开水,外加几片“大糕”,甜得几乎让人无法下咽。无论走到哪家,都是一样。那一天,听了不知多少故事,却也不必都当真。腹中的云片糕被糖水泡开,感觉肚子要撑破。父母说,过去农民的日子很苦,物资短缺,自家碗里是不会放那么多糖的,招待客人时会多加一勺。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去妈妈的外公家,为了不给他添麻烦,我们总是午饭后去探望,老人家每次都会烧一锅浓浓的粥,加上两勺糖搅一搅,盛上的第一碗给我。

        每当看着墙上挂着的祖母的照片,我便会想起另一个家乡无锡。夏日乡间,蝉鸣不止,赤脚在田埂上与比我大的“小辈”们打闹嬉戏。然而祖屋、门前的水井、水井前的水蜜桃树和竹林都不复存在了。这一片几个村子的土地被征用了,成了开发区。

        原本我所拥有的三个“故乡”只剩下一个了,它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儿时去上学,手里常攥着一颗小石子,在沿途的围墙上一路划过去。九十年代,破墙开店,昔日高贵的公家单位纷纷出租门面房,石子再无用武之地。南京大街上的梧桐树也是栽了砍,砍了再栽。新栽的树树冠太小,盛夏时尚不足以将宽阔的街道完全遮蔽,让我这样的骑车人时时怀念着过去。说到底,故乡就是童年,乡愁就是回忆。既然回忆还在,故乡也就还在……

        (《文汇报》5.12 钦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