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

    神话背后的武术真相

    《 文摘报 》( 2017年05月06日   01 版)
    电影《一代宗师》剧照

        小说和影视剧让中国武术有了更具象和更瑰丽的展现,也将中国武术推到一个神话般的高度。

     

        马运芳交代徒弟先把刀拿走,短棍装在刀盒里,免得搬家那天东西太多。他任教的武馆位于北京繁华的朝外大街,这是由商人投资的“传统武术体验中心”,面积不大,每月2万元租金。开馆不到一年,只有十余个学生,而且大多是来学拳击、散打等现代搏击术的,没几个人对传统武术感兴趣。武馆赔钱开不下去了。

     

        武馆搬家的当天,电影《一代宗师》上映,深受好评。电影中的武打动作更接近真实,虽然效果依然做了特效。

     

        被异化的武术

     

        轻功水上漂是不可能的,降龙十八掌也是不存在的。关于中国武术在影视、小说中被夸大到何种程度,大多数人心里有底。小说和影视剧让中国武术有了更具象和更瑰丽的展现,也将中国武术推到一个神话般的高度。

     

        1982年,电影《少林寺》刚放映时,刘家良眼前一亮。当时从小练洪拳的刘家良已经入香港电影武行十多年,深谙武术电影的制作奥妙,但仍觉得大陆武术选手身手漂亮。

     

        《少林寺》制作方银都机构曾请京剧演员出演,但效果不佳。而早期中国武术电影的拍摄,大多都请梨园武行出演。“京剧的武打形式多,按主题、特征有分类,每个演员演绎的风格也不同。这直接奠定了动作场面的表演基础。”《功夫片的秘密》作者张力说,“早期曾有过让习武之人在电影中尝试原汁原味的打斗,但确实很难看。”直到现在,京剧中的翻腾等动作依然是电影武行的必修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飞鸿》系列电影初创时,曾着力表现南派武术,打斗场面焕然一新。70年代,李小龙的出现将武术电影推上高峰。在很多内行人眼里,李小龙的电影已经把虚假降到了最低。

     

        “他和罗礼士(空手道世界冠军)在《猛龙过江》里那场打斗,练过武的人都知道,李小龙的眼神气息、肌肉的状态,就是一个巅峰状态。”张力说,“李小龙学过传统武术,又打破了条条框框和门派之争,融各家之长。他才是可以称为武术家的人。”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开始挖掘、整理中国武术,1957年竞技武术套路被列为国内体育竞赛项目。裁判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难度、套路编排进行打分,这类比赛追求“高、难、美、新”,和武术发源之初的“打”完全无关。

     

        练过形意拳、通背拳、拳击的马运芳说,他也曾在地方运动队担任过拳击教练,“为了更好看,有些套路教练没办法,只能请体操、舞蹈教练帮忙编排套路动作。”

     

        打得炫,也成为日后人们质疑武术或崇拜武术的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的武术套路教练多是练习传统武术出身,传授给弟子的不光是套路式的花架子。有些教练平时也会走访武术前辈,讨教学习。但这样的教练后来越来越少了。

     

        随着特技手段和个性导演的出现,武术电影出现了杂耍式的打斗场面、威力如炮弹的盖世神功、飞檐走壁的轻功,当时极大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功夫片的秘密》作者张力说:“武术就这样不断地在电影中被不同的技艺异化。中国武术被炒红了,也误导了大家对武术的认知。”

     

        武术无法硬拼现代搏击

     

        霍元甲、陈真是武术题材电影中两个重要角色。他们不但功夫了得,更是在列强袭扰中国的年代爱国保家。历史上,霍元甲的传奇只是口口相传,陈真更是个虚拟人物。

     

        但在电影中,霍元甲打败俄英大力士的桥段,陈真单挑虹口道场以及踢断那块“东亚病夫”的牌匾,都让观众热血沸腾,甚至很多人对其深信不疑。

     

        “武侠片、电视、网络、新媒体打破了武术的神秘。”《武魂》前主编魏珉说。人们先是见识了跆拳道、拳击作为体育比赛竞技对抗的一面,后来又看见泰拳、巴西柔术的实用。

     

        这些年商业类搏击擂台,被看成是检验能不能打的一个标准。在国外的擂台上,中国选手的身影罕见。在一次次中国武术对抗泰拳、对抗柔术等炒作中,很多人愤于中国武术不争。其实,中国武术和现代综合搏击项目很难公平的比试,因为规则不同,甚至武术有天然的劣势。

     

        现代综合搏击类的项目国内也有,是散打。这种对抗性武术比赛项目1979年就开始实验,1989年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散打鼓励选手使用各武术拳种、流派的技法,但不许攻击喉部裆部等规则,被一些习武之人看作有悖传统武术一招致命、一招制敌的初衷。经过多年研习,散打已成为基本脱离中国传统武术的另一拳种。

     

        散打项目兴起的几年,传统武术也和散打比试过,常常吃亏。“人家现代搏击类一开始训练就是为了击打,练腿上、拳头的力量。”教合气道的程亦军一直也在练传统武术,他说,“传统武术一开始练架子,比如站桩,一步一步,需要练习很多年。这样盲目上台和现代搏击比,也对传统武术的声望有影响。”

     

        但如果练过武术,再从事现代搏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马连芳曾在拳击队当教练时验证过。程亦军也坦言,自己教合气道时,很多手法变化都参照了传统武术的内容。

     

        真正的大师在哪儿

     

        魏珉担任《武魂》杂志主编时,曾走访了很多地方寻找武术高人。他认为现在较好的传统武术师傅还有百余位。其中很多人和商业利益离得很远,即使是开武馆也是徒弟资助,在圈外毫无名气,功夫更是遵祖训不大范围传授。

     

        门派之间,甚至是师兄弟间都少有交手切磋,和当年民国武术兴盛时习武者相互走访切磋取各家所长大为不同。

     

        “我理解的高手间对决,就是一个照面,就三五秒钟,就是致命的。我见过的高手间的切磋,是点到为止的。离小说、电影更加遥远了。两个人就一个照面,一个搭手,试力量,不是比力气大,就是自己的平衡打破对方平衡。没练过武的人不理解。”魏珉说,“其实民间交流很困惑,真打要是伤了怎么办?现在大师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交流,更愿意说道说道。”

     

        (本文首发于2013年1月《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唐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