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

    小学生世界哪来的“腐败”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29日   01 版)
    《人民的名义》剧照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人们聊得最多的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官场贪腐。不过,北京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家长黄女士的关注点则有所不同——这两天她的儿子每天放学都能带回一包食品,有时候是牛肉干,有时候是糖果。儿子说这些都是帮同学写作业挣来的。

     

        “这不是跟戏里面的‘小皮球’一样吗?‘小皮球’让同学抄作业,一次可以挣5块钱。”黄女士看着“小皮球”在戏里说的那些事,心惊肉跳。

     

        送零食换来“一道杠”

     

        吴女士儿子正上小学三年级。去年秋季开学,他所在的班级也要改选。

     

        最初吴女士对这件事并不清楚。她只记得,那一阵子儿子好像突然变得特别爱交朋友,几乎天天要去超市买零食,然后带到学校分给同学们。

     

        这样坚持了一周,一天儿子回家情绪特别低落,原来儿子班里当天改选中队干部,“之前的那个星期他其实是想用零食拉拢同学”。吴女士说,儿子的支持人数虽然增加了,但是仍然没能挤进前五名(中队干部的名额是5个),结果只当了小队长。孩子气鼓鼓地把“一道杠”扯了下来,“他们白吃了我一个星期的好吃的,也不选我”。

     

        吴女士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教育契机,便对儿子说:“如果想得到同学的认可,要靠你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让别人佩服你。”吴女士的儿子想了想似乎明白了,说:“我下回应该给同学带一个学期的零食,这样就能把‘一道杠’换成‘两道杠’了。”

     

        看过《人民的名义》的人可能会觉得,吴女士儿子的故事没有“小皮球”的典型。

     

        剧中,“小皮球”在学校闯了祸,“已经两次踢坏了学校的玻璃”。反贪局局长侯亮平奇怪,“小皮球”为什么要在教学楼踢球而不去操场?“小皮球”的回答是“队长不让上”。“小皮球”在队里只是个替补队员没有上场的机会,而且这个替补的身份也是花15元买来的:给队长10元、副队长5元。

     

        心理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到底是成人社会的问题。

     

        家住北京回龙观的田先生是一个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今年顺利当上了班干部。但田先生心里总有一点小别扭。原来田先生女儿所在班级的班干部基本都是老师指派的,并不是同学选出来的,而大多数班干部的家长都是家委会的成员,“家委会本身事情比较多,给孩子一个班干部,算是一种补偿吧!”

     

        家长用自己的付出换孩子的前程,老师用孩子的前程换家长的付出。成年人之间的这种把戏在孩子面前上演,孩子自然会看得明明白白。

     

        利用权力相互伤害

     

        在学校里,老师对于孩子来说象征着绝对的权力。

     

        璇子是一个小学二年级女生,非常喜欢画画,她的画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老师建议璇子到校外跟专业人士学绘画。璇子向父母转达后,她父母以为老师是因为看重女儿的天分才建议她找校外老师深造的,所以,他们在一番考察之后,选定了一个。没想到,自此之后,璇子在学校再也没有得到过美术老师的表扬了。后来璇子的父母才获悉,这位美术老师给璇子推荐的辅导老师就是她自己的丈夫。

     

        五年级的文文最近很委屈,“组长每天都记我的名字,我表现好的时候她一次也不记”。

     

        文文是班干部,每天都要向班主任反映班级的整体情况。一次音乐课,文文所在组的小组长违反纪律被音乐老师批评了,文文如实告诉了班主任。从此之后,这个小组长记录的组长日记里几乎都是文文的“违纪”问题。

     

        成人拥有权力如果不能很好把控将可能迷失自己,甚至走向犯罪。孩子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正确的引领,权力可能会变成互相伤害。

     

        微环境最重要

     

        一些人认为,孩子的世界里出现类似成人世界中的“腐败”现象,归根结底是社会风气不好造成的。

     

        “对孩子来说,微环境最重要,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微环境就越重要。”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社会的变化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父母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解释。

     

        不少家长觉得,现在的社会很复杂,不让孩子早些明白“社会的险恶”,将来到社会上一定会吃亏。

     

        孙云晓说,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有些方面一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了,有些方面向坏的方向发展。有人说转型期的特点是“天使和魔鬼并行”的,让人产生“晕眩感”。所以,一些消极事件的发生会让人对社会整体都产生消极判断。

     

        成年人如果在这种“眩晕”状况下向孩子解释社会,“往往给孩子虚假和极端的解释,而不是科学的积极的解释,这样孩子长大以后看什么都不顺眼。”

     

        “面对未成年人,大人给孩子解释世界的时候,一个核心思想是‘儿童优先’,怎么对儿童发展成长有利,就应该怎么做。”孙云晓说。

     

        成年人向孩子进行积极的解释,有助于孩子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力量,是他们将来与遇到的消极事件抗衡的力量。”孙云晓说。

     

        (文中小学生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4.2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