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

    眷村的十字路口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29日   07 版)

        ■刘台平

        1955年开始,国民党为安置军政人员及其眷属,在台湾兴建一批批简易平房,这些独立小区统称眷村。

        “离乡背井”与“安土重迁”是眷村人面临的时代变迁,因为眷村改建了,眷村人处于十字路口徘徊,不知何去何从,他们的心情又有谁知?

        省籍问题很复杂,竹篱笆不再是隔着本省外省的藩篱,里头的年轻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闽客新生代也想一窥墙内的光景,民进党想把手伸进来,国民党也想把腿跨出去,大家互不侵犯的时代已一去不返,现在是拆掉篱笆,筑起共同家园的时候,但是没有了竹篱笆,眷村文化还保存得住吗?

        二十年前全岛的眷村九成以上是平房土墙,条件恶劣,但有独特的温馨与踏实;二十年后九成以上已成公寓大厦,宽敞舒适,但总感觉冷漠与隔阂,以往是两代居住的大杂院,如今却是孤独老人与外佣的冷气间,身体冷暖获得了保护,但心灵上却是空虚寂寞的,没有竹篱笆的眷村,在眷村人的心中却筑上了更厚、更高的水泥墙,是好是坏、是福是祸,没有人知道。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眷村开始起了变化,眷村改建提上了议程,也沾染上了政治的口水,平静安详的平房瓦舍,被推土机一栋一栋地推倒了。十几年来眷村像个超级大工地,在全岛日夜不停地动工,夷为平地的土地随之改建成高耸壮阔的大厦。眷村再也不能穿堂入户、鸡犬相闻,再也没有喧嚣的戏耍声,更没有那从小破屋中飘出的南米北面的香味,家家的油烟机排出的都是废气,眷村味是一点也闻不到了!

        母亲是最不能适应这个变化的老太太了,嗓门不可再大了,串门子也要看时间与地点了,买菜都到超市了,连讲价揩油的小便宜都没了,乡音已散,只有电话中还有“知音”,来往公交车已被一辆辆子女们的私家车取代了,三缺一打牌要凑搭子都很困难,怪不得母亲沉默了,天天盯着韩剧,两眼无神。她成天嚷着要回老家看看,当推土机开到,要把村子夷为平地,母亲却不敢看了,叫小弟去看一下,回来说都打掉了,母亲嘴角抖动了一下,轻声地问了句:“门前的树锯断了?”那是父亲栽种的,而父亲未来得及见到新居,已于十年前走了!我也带着妻小到老家看过,那时已被围篱隔开进不去,我指着那棵树对女儿说:“那就是爸爸的老家,你小时候住过。”但她已不记得了!

        眷村老人凋零得很快,家父十五年前往生,葬在军人公墓,每年扫墓,总是有新坟增加,父亲的墓越来越里面了,越来越难找了,母亲与父亲同穴,自营生茔,朱砂红的名字与父亲并列,尚留人间的她幽默地自嘲:“连我都快认不得回家的路啦!”

        根据台湾当局的统计,1949年来台的五十万大军,只剩下不到五万了,九成已离开人间,绝大部分选择了台湾做他们的永眠之地。奔波了一甲子,也该歇一歇了,让第二代接棒继续跑下去吧,如今第二代也都六十开外了,有的都做爷爷了,第四代也悄然来临,只是完全没有眷村生活的经验,眷村文化的传承发生了问题。

        (《眷村》江西教育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