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04日 星期二

    “阴阳五行”该不该入选“科学素质”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04日   06 版)

        2016年4月,科技部、中宣部发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其中,“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成为最具争议性的内容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孙小淳教授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张双南研究员对此展开激辩。

        张双南坚决反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入准”。在他看来,科学是从天文学的研究产生出来的,具体来讲就是从古希腊就开始的通过不断地刨根问底,追问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规律。“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和宇宙的一个视角,不是科学,也没有产生科学。如今看来,它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里面没有科学的元素。如果要放进去,应该放到中国公民的传统文化素养基准里面。”

        而孙小淳教授则表达了另一番理解:“阴阳五行”属于中国古代科学里的一种概念和范畴,用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在当时提供了构造世界图景的宇宙哲学,这种世界观与神话、巫术相比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了解“阴阳五行”,并不是把它当做科学真理来对待,写进科学素质《基准》,也不是为了让人相信它。

        如果,非要在“基准”中出现“阴阳五行”,天体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创始会员孙正凡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键词:“历史成就”和“已被证伪”。“在哲学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阴阳五行’早已被证伪,即否定。它是我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早已被超越,今天不应该再津津乐道于其成就,而回避它的错误和过时。”

        在更多基层的科技工作者看来,即便“阴阳五行”等概念和理论,在历史上曾经有一定科学意义,但相较现代科学已经不值得一提,不具有现实科普意义,不应写入“基准”。

        (《新民晚报》3.28 马亚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