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01日 星期六

    通过一幅画 表现一出戏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01日   06 版)
    评雪辨踪

        认识朱刚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他在上海声像出版社任职,从事绘画、设计和编辑业务,直至任总编辑。那时,朱刚的设计也声名远播,在业界颇有名望。

        朱刚学过西画和中国画,在两方面都有基础,并且也创作过一些主题作品,参加过大展,得过奖。但近十年他还是术有专攻,把创作指向戏曲人物画,挖掘传统的戏曲资源,推陈出新。

        众所周知,戏曲人物画界名家云集,精品迭现,林风眠、高马得、关良等大家都有很精彩的奉献。朱刚也从此切入,追寻他的艺术道路,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

        朱刚是个戏迷,他是真心喜欢戏曲,而不是对着剧照来创作。本来就爱看戏的他,为了画好戏曲人物,又看了大量的戏,还常常找到演员作进一步交流,从中找出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和瞬间。他说:“要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抓取他将动未动的姿态,不可只画你眼睛所看到的表象。”书法有“意在笔先”之说,要画好戏曲人物之“意”,要看戏、懂戏、知戏,没有这样的准备,是不可能画好画的。

        形神兼备,重在传神,这是中国戏曲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共性和真谛。中国戏曲,在舞台上一招一式最讲究传神,而中国人物画也贵在如此,尤其注重人物的神态和眼神。朱刚的《藏舟》《佳期》中人物的神情,都画得很到位和很动人。而《借茶》中男女主角眼神的对视、交流,也让人读出无限的深意。

        写实和写意技法并用,中西融合,也是朱刚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戏曲人物,往往面部刻画细腻,甚至运用明暗的造型原理,以接近人物本真;而衣纹、服饰、姿态,又常运用中国画的技法——白描的线条,大块面的写意渲染,简约而富有墨韵。《杜丽娘》的画风就很典型地体现了这种风格,人物的衣袖和肢体,画得灵动、轻盈,富有水墨的节奏感。《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面部刻画细腻、传神,借鉴了西画的写实笔法,但发辫又运用了墨晕。《卖书纳姻》中人物的墨色渲染,由深到浅,也发挥了水墨的长处。

        朱刚说:“我画戏曲人物画,想要追求的境界,是能通过一幅画,表现一出戏”。画是静态的,而戏曲表演是个过程,是动态的,如何从动中撷取静的片段,又表现出一种动的味道,进而展现出全剧的发展和本质,是画家面对的挑战。朱刚笔下的《评雪辨踪》《送京娘》《牡丹亭》《西厢记》等等,选材、构图均能抓住全剧的典型,以“一叶知秋”的典型场景表现出全剧的特征,舞台上流动的时间因此而停留在这动静结合的瞬间了。

        朱刚的水墨戏曲人物是他对戏曲美的理解、展示和传播,让人在欣赏之余既增长了戏曲知识,也获得了别样的美感。

        (《文汇报》3.24 祝君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