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芭蕉扇的回忆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04日   02 版)

        在普遍用不上电扇,且还不知空调为何物的年代,每到夏夜来临,人们口头上流行的词语最是“乘凉”了,上海人还要加个“风”字,叫“乘风凉”。乘凉总是要到室外露天的地方。无论有无清风徐来,多数人乘凉时,都会有一柄芭蕉扇在手。

        1959年,我在家乡盐城时,在那有十几户人家,大杂院的一方天井里,每到夏夜傍晚,每家每户的小桌小凳小椅就星罗棋布地摆开来了,摆置在约定成俗的位置上,准备晚饭。晚饭后的节目就是乘凉。家长里短东拉西扯地闲聊时,人们都手执芭蕉扇。除自造清风外,这芭蕉扇又似一种道具,相助人说话时的气韵。那么多时而轻摇慢晃、时而快扇急动的芭蕉扇,实是一道自得其乐的夏夜图景。

        有一年暑假,我到一农村同学家玩,小住两日。见农家大院乘凉景象,与我家那里有些相似,还多了些临时搭起的木板床铺,用来露天过夜。无论坐着的还是躺着的,都有一柄芭蕉扇在手。

        我到上海读书后,发现上海人乘凉几乎都在自家门前,并且差不多每家都有只躺椅。乘凉人一手扶着椅把,一手摇动着芭蕉扇,有时还眯着眼,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儿。有一年夏天,我在“火炉”武汉出差,酷暑难耐。到了晚间,闷热得屋里是绝对睡不了的,就与同事聚集到楼顶平台上,安营扎寨,自然芭蕉扇是不能离手的。在楼顶放眼望去,只见满城高空扎寨的景象,蔚然壮观。于是,我临高望远,忽发想象,在这夏夜,大概全中国都在摇动芭蕉扇了吧。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后,街面上各商店都要表现进步,盐城很多柜台上都系了一柄芭蕉扇,供顾客买东西时清凉。记得有个柜台上的条幅太煽情了些:“同志,看你热的,快扇扇!”1959年夏季高考时,天奇热。考场上的一只吊扇作用不大。我右手夹着钢笔做题,左手就摇着芭蕉扇。现如今,要带芭蕉扇进考场,岂不成怪事,实际上也是决不允许的。

        我想芭蕉扇还有以下几个功用。一是驱赶蚊蝇。那时蚊蝇多,芭蕉扇是最顺手最有效的驱赶工具了。二是路上遮阳。夏日路上,阳光火辣辣的,经常看到有人将芭蕉扇举在头上方,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居多。三是用在煤炉炉口扇风,让火旺起来。不过一般人家是舍不得用新扇的,都是用半旧半破的。还有一种功用,说来有些牵强,就是打小孩子。乘凉时,几个小孩子在大人身边嬉闹,大人烦了,训斥之同时,顺便用芭蕉扇拍打几个小脑袋瓜。小孩子不觉疼痛,反而忽如一抹清风,嘻嘻的逃走了。

        以前我们家一柄芭蕉扇要用多年,今年用过后就收藏起来,明年再用。新买回的芭蕉扇,我母亲就用布条镶边保护。多数人家为防止与杂院中邻家搞混,扇面上常设标记。比如我家扇面上就有个“凌记”字样。两字先用毛笔写好,后用煤油灯火熏,再擦去熏黑面上的毛笔墨痕,两个白体字就显出来了。

        (《我们这代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凌武宝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