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

    激活我们的诗心

    《 文摘报 》( 2017年02月09日   03 版)

        这几天的网络论坛上,诸多热议指向一档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印象中,古诗词除了学生课堂学习,似乎离社会生活有些遥远,有些冷门。此番热潮,究竟是意料之外,还是情理之中?

     

        对此,节目嘉宾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表示,因为生活节奏快了,人们渴望回到慢节奏的古人生活,一抬头就是青山绿水,推开窗就是鸟语花香,本身就是生活在诗的情境之中。在今天,北京也好上海也好,你推开窗,哎,今天是一个蓝天,你是不是马上拍下来发朋友圈?这是因为一种珍惜感,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太物质化,太实用主义了。诗词大会也是这样,大家那种被勾起来的诗心,包括被勾起来的怀旧感,都可以重合。有一年有家媒体上有个“我有一壶酒”的接龙活动,后来很多人去接那句诗,这说明中国人是有诗心的,它没有断,一直有萌芽在心里,一直有细胞存在,只是需要有外界力量来激活。

     

        有专家指出,各方关注之余,也许应深入思考,如何将这番大热,转化为进一步推动诗词爱好者队伍发展的力量。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黄荣华说,一个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

     

        目前,中小学古诗文学习在读懂内容的层面着力较多,在诗意美或者审美的层次着力还不足。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宏看来,“这就很难让大多数学生喜欢,不喜欢则不会主动积累。”

     

        对此,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黄玉峰也深有同感,他认为,在目前的古诗文教学中,师生多是将其视为一个考试项目,而死记硬背和机械答题形式,会减弱古诗文陶冶心灵的作用,“学生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些作品。”他说,自然地、自发地体会古诗中的温暖和情意,才是学习古诗文的真正意义。

     

        @澎湃新闻网、文汇网

     

        网友说

     

        李静智:虽然背诵的许多诗词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吸取的养分,将让我受益终身,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做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

     

        Young_LinLin:从小喜欢背古诗,至今教科书的古诗词都朗朗上口,现在还会时不时找些诗去看去背,算是兴趣爱好,遇到些场景时一些诗词句会脱口而出,有人觉得作,有人被惊艳,但我是蛮欢喜的。

     

        胡晓军:兴观群怨,这是诗的四大功能。对于当代诗词创作而言,“兴”就是歌颂现代生活。“观”就是观察人与社会。“怨”就是对社会或者自然中某些不利于发展的情况进行批判表达。“群”就是诗的社交功能。当代人已经掌握和习惯于把兴、观、怨放在自己的诗词创作和鉴赏中,但群还要继续扩大。我们如今在大量发送短信、微信,但谁能用传统诗词或者自创诗词来作为交际的方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