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车票不用重买凸显诚心诚信
今年春运开始,丢失火车票不用“认倒霉”重新购票,只需交两元手续费就能办理挂失补办,并轻松出站。对于民众的集中诉求,铁路部门不是“就此翻篇”,而是予以论证和落实。
前不久,12306网站扩容升级,旅客网购车票选定席位后近六成车票不用选验证码,以免耽误抢票时机。和“丢票再补买票”一样,对于验证码的吐槽,曾在网络上形成热议。之后的改善升级,反映出铁路部门不断听取公众意见,不断完善提高自身服务的态度。铁路路网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国民出行“走得了”的前端支撑。现在,不断完善出行服务的软件后端,并和硬件前端形成呼应,继而完成旅客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闭环。这种诚心,也是铁路部门的职责所在。
除了诚心,还有诚信。丢车票可办理挂失补办的举措,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实际物化。有了诚信中国做推动,加上服务旅客的诚心,正是这双重“诚”意,铁路部门对检票监管的升级改善自然“水到渠成”。
(《光明日报》1.18 谢伟锋)
“常回家看看”是法律义务
在浙江某地外企工作,已经多年没能回家看望父母的河北唐山人李新,不惜主动要求父母把自己告上法庭。法院判决李新每年应该回家看望父母不少于五天。李新最终拿着法院的判决才请假回家看了爹妈。
2013年7月1日,“常回家看看”列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这一法条一直面临落地难的尴尬。
要让这一法条落地生根,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呵护。青年人应当恪守法律义务,尽最大可能“常回家看看”,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企业应当不折不扣地落实职工带薪休假法规,为“常回家看看”提供基本保障,不能忽视、侵犯劳动者的休假、探亲等基本权利。此外,应当努力培育志愿者队伍,让更多志愿者走进家庭,代替远行子女以尽孝心。地方政府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老人提供医疗、救助等公共服务,努力实现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逐步过渡。最为关键的是在制度上进一步细化赡养人精神慰藉义务的标准、明确相关法律责任,真正提高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法制日报》1.18 刘效仁)
解决欠薪别老等年关
拖欠农民工工资为什么成为顽症?这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建筑工程大多是通过层层转包,很多活都是由临时招募的农民工来完成,工程发包方与农民工之间隔着好几层劳务关系,其中有一层出现问题,处于最末端的农民工的利益就会受损害。因此,要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必须从减少工程转包入手。
政府监管部门要经常对有关工程进行常态式检查,检查内容应该包括工程转包问题和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问题,而不必等到春节临近才来一次专项检查。
目前有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和发包的项目,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以至成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源头。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于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只有摆脱了经济利益的羁绊,地方政府才能切实履行起社会管理者的职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也才有望得到切实解决。
(《中国青年报》1.18 周俊生)
回乡还是留城不该是问题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对很多农村人来说,远方不在世界,不在北京,也许只在省城;对父母已经不在的人来说,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过年回家的理由,是因为父母还在;当更多农二代在城市定居,而年迈的父母又已不在,大概也就不存在过年回不回家的问题了。
因为父亲的骤然离去,我越来越浓地感觉到,我要珍惜现在的过年感觉,因为这样的年,也许过一次就少一次了。父母在的人也许意识不到,但你终将会意识到的,早一点意识到,过年就没有那么多的惆怅和矫情。用倒带的方式,把今年春节当成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春节来过,记忆中的年味就会瞬间回来。
当我们都失去故乡,“回家过年”成为“旧年俗”,在城市的水泥格子间里,只能在梦里回到那个父母总会等着你的小路口,那是你身的来处,也是你心的归途。
(《北京青年报》1.18 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