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主任鲁凤民教授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安全停药”和“准临床治愈”新观点。
目前我国有近80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近2000万为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人群超过200万。为了减少停药带来的疾病复发和反弹,各国和地区的慢乙肝防治指南多强调患者长期用药。鲁凤民介绍,实际上,有一部分患者(约20%)停药后并不会反弹。
目前临床上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作为评价慢乙肝“临床治愈”的标准,但HBsAg既可由乙肝病毒复制模板(cccDNA)也可由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HBV基因片段表达产生。因此,鲁凤民认为,相对于HBsAg,血清HBV RNA的动态变化能更好地反映肝细胞内cccDNA的状态及活性。此外,相对于恩替卡韦、替诺夫韦酯等强效抗病毒药物作用下血清HBV DNA的快速消失,血清HBV RNA在监测患者是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更具有优势。
鲁凤民提出,血清HBV RNA的持续消失可反映肝细胞内cccDNA池的耗竭或者转录静默,这种状态可称为 “准临床治愈”。因此,基于血清HBV RNA的检测,可能会使相当一部分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的CHB患者实现安全停药。
据悉,未来在国家“十三五”专项支持下,鲁凤民课题组将对血清HBV RNA的临床意义进行系统研究,以验证该“准临床治愈”和基于此的安全停药的可行性,并推出我国慢乙肝临床治愈线路图。
(《北京青年报》1.14 付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