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曾自信地宣称:“谁能理解我的音乐,谁就能超越常人难以摆脱的苦难。”很多从未完整听过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命运主题”,知道耳聋不幸的作曲家与命运搏斗的事迹。但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开头动机真的是“命运在敲门”吗?
贝多芬在总谱上并未写下任何与“命运”相关的文字,他在书信和晚年的谈话录中也从未提及这部交响曲与“命运”主题相关。那么,始作俑者是何人?是曾为贝多芬担任助理、料理各种事务、因而在数年间与贝多芬朝夕相处并且日后写出第一部贝多芬传记的安东·申德勒。
申德勒写道,贝多芬曾指着他的C小调交响曲总谱上第一乐章的开头主题说:“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的!”但申德勒早已成为臭名昭著的文献破坏和篡改者的同义词,他不仅将贝多芬留下的约400本谈话簿(贝多芬晚年耳聋加剧,与人交谈时需要对方将谈话内容写下来)毁坏了约260本,而且在剩余的不到150本中伪造了大量内容。对这位以贝多芬代言人和权威诠释者自居的人所记述的所谓贝多芬言行,需要进行谨慎甄别。
关于第五交响曲的开头动机,根据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的说法,贝多芬的灵感来自他不期而遇听到的金翅雀鸣啭的节奏,这与所谓“命运的敲门声”相去何其遥远!
为贝多芬交响曲“编故事”的做法,据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一书中所持的观点,始于贝多芬同时代充满传奇色彩的德国浪漫派作家、作曲家和评论家E.T.A.霍夫曼。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贝多芬的“难以描述的深奥和壮丽的C小调交响曲”,霍夫曼并未将它与“命运”的观念相连。甚至罗曼·罗兰,这位将贝多芬作为充满神圣色彩的叛逆者、受难者和英雄加以文学化塑造的法国作家,在他的《贝多芬传》中也没有从“命运”的角度解释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确实写下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但他在《庄严弥撒》总谱手稿的《信经》开头也写道:“上帝在万物之上,上帝从来没有抛弃我。”由此来看,贝多芬并非总是很多人想象中那位与命运搏斗的强者,他更符合人性的复杂与纠结心态,而第五交响曲也不宜作为与命运顽强抗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情节剧”配乐。
欧美各国主要乐团、演出机构和唱片公司等自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摒弃将“命运”作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标题的做法是出于对作曲家及其创作的尊重,而在我国,“命运搏斗”说影响极深,以至于目前几乎所有相关出版物和演出宣传仍毫不犹豫地将这部交响曲称为“命运交响曲”。
(《光明日报》1.11 王纪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