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宋朝的庙会和度牒

    《 文摘报 》( 2016年12月17日   05 版)

        宋朝的庙会

     

        庙会的历史说来久远,上古时宗庙社郊制度就是庙会的雏形。我们现在常挂在口上的“社会”一词,其实就起源于宗庙社郊的祭祀集会,这么说来,庙会其实也就是一个小社会。庙会发展到宋朝已经大成,老百姓自发借庙会举行酬神、娱神、求神活动,其间还有一些大型的文娱和商贸活动,三教九流云集于此。可见,庙会就是最大的展览会,是宋朝的广交会,赶庙会足可称得上宋朝人民的节日。

     

        开封大相国寺的庙会每月举行五次,分别是初一、初三、初八、十五、十六。这五天允许老百姓在寺内做生意,大殿前还会临时搭建乐棚,上演各种歌舞、百戏、杂耍、傀儡戏,吃、游、玩、乐、购,在这里一条龙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的贸易如此红火,连佛门中人也按捺不住,赚些钱来护持寺院。各家寺院的和尚、尼姑们也把他们手工制作的绣品、领抹、花朵、珠翠、帽子等拿到集市上来卖。

     

        做个和尚有多难

     

        做和尚要度牒的做法起源于唐朝。佛教在印度原本没有僧籍、寺籍和度牒制度,传入中国后,由于僧尼出家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僧尼的人数多了势必会减少纳税人的数目,从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所以,政府要想办法控制僧尼人数。

     

        从南北朝时起,国家开始对僧尼进行登记入册的规范化管理,进入唐朝后,政府正式向入册僧尼颁发资格证书,即度牒。由于这份度牒有免税的特权,这里面就掺杂了经济的成分,便有不少人来钻空子。眼看着“黄牛”泛滥,市面上度牒炒作成风,政府决定干脆将度牒商品化,作为开辟国家财政收入的新来源。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宋朝,且愈演愈烈。

     

        唐肃宗的时候,一张度牒要价百缗,一缗是一贯钱,也就是一千文。按照当时的市价,一文钱可以买一个烧饼。我们用“烧饼计算法则”来换算,今天的一个烧饼大概价值人民币一元,那就是说,当时度牒的价格相当于人民币十万元一张!而这还是唐朝的物价水准,到了宋朝,又不知水涨船高了多少个烧饼!当一个和尚要这么多钱,出家倒也真出不起。

     

        正因为有这许多好处,宋朝的度僧限制也异常严格,规定在拥有一百个僧众的地区方可剃度一人,这可比今天考大学、考公务员的录取比例还要低。做和尚比做公务员还要难,这就是宋朝。

     

        一张度牒的黑市价格

     

        没有度牒的人如果想出家,那就要先到寺院里去当“行者”,相当于现在的临时工,担负寺院里的各项杂役,如种地、舂米、报晓等工作。

     

        行者不剃头,将发型改为垂发,京剧或影视剧中行者武松的扮相和造型就是其中的典型。行者也可以从师受沙弥戒,但必须得等到朝廷规定度僧的时日到来,经过官府甄别并且通过试经等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得到许可,给予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这才算取得正式的僧人资格,才能剃度为僧。

     

        度牒紧俏,社会上就出现了争购度牒的风潮。那些有权有势的世俗地主争购空名度牒,既是表达一种佛教信仰,也是为了寄名僧籍后可以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这也说明在宋代,豪绅之家购买空名度牒已是一种佛教信仰和炫耀财富的表现;而那些豪门官吏参与争购空名度牒,更主要是为了炒买炒卖,低进高出,从中渔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度牒倒有些像今天的股票了。

     

        股票被炒得太疯狂,证监会就要出手干涉;同样,度牒被炒得太热闹,宋朝政府也会感到不安。北宋末年,宋徽宗就不得不下诏书,禁止这种贱买贵卖、非法牟取暴利的投机行为,规定凡是不按官方牌价私相买卖度牒者,一经发现,钱钞一律没收充公,由国家作为罚没款处置,已经剃度的和尚也一概勒令还俗。

     

        可是,这道圣旨最终还是敌不过市场经济的大潮,何况颁布这道圣旨的皇帝都被辽人捉去当俘虏了,因此度牒炒作之风到南宋时再度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到后来,不少俗家地主都手握度牒,倒是真正的出家人买不到官价度牒,就只得千方百计购买黑市度牒。在川蜀地区,一张度牒的官价是一千贯(比唐朝涨了十倍),而民间黑市的价格涨到了一千六百贯,比官价高出60%。有的人想出家而买不到度牒,竟然干出了杀人劫牒的勾当。

     

        (选自《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一书 陈华胜著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