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老童谣的京味儿文化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19日   02 版)

        □刘长温

        明清两代至民国年间曾是老北京童谣流传最广的鼎盛时期。

        “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吧;狼来啦,虎来啦,马猴子背着鼓来啦;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吧。”这首清代时妇女哄孩子睡觉所哼唱的古老歌谣,曾在老北京众多百姓家传唱,并曾衍生出类似的众多摇篮曲。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你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苹果和香蕉。”回忆七十多年前笔者从幼小到少年时经常听过母亲唱着动听有趣的摇篮曲及儿歌等歌谣,至今我仍特别喜爱年少时听到与唱过的童谣,如那首《翻绳儿》:“一根绳儿,两个人儿,四只手,八条横儿,你来我去折腾人儿,绕来绕去绕腾人儿,七扯八扯扑腾人儿,闹了归齐一根绳儿。”两个人边唱边翻织那一根细绳,可翻变出花篮与网兜等图形;还有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幼时的我常与母亲拉着双手吟唱着。

        如果小孩东西吃多了肚子有些不适,妈妈们会边给揉着肚子边唱起:“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卖油盐儿,卖酱醋儿;八仙桌儿,小椅子儿,竹筷子呀,小菜碟儿,你一碗儿,我一碗儿,馋得你白瞪眼儿,你一碟儿,我一碟儿,馋得某某(指小孩名字)呀叫爷爷儿。”孩子听着乐着一会儿肚子也不痛啦。

        当长大懂些事之时,妈妈们唱的歌谣则更有趣,小孩子们都最喜爱那些动物及花草,妈妈们常给少儿们讲些带动植物的小故事与传说,也常给孩子们唱些有关动植物的儿歌,孩童们不但学着说唱,还常教给一同玩耍的小伙伴们,并在胡同里口口相传不断改动,使童谣更朗朗上口。

        如“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猪八戒的妈,猴儿拉叉;洗脚水熬倭瓜;干窝头,一嘴儿仨;干咸菜,大把儿抓。”“猴子的金箍棒,烧热炕,爷爷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小青蛙,在敲鼓,小蟋蟀,在弹琴,引来一群萤火虫,提着灯笼赶来听。”笔者还记得有“羊,羊,跳花墙,抓把草,喂你娘,你娘不在家,喂你小哥儿仨。”如“小白兔儿,去赶集,买个辣椒当鸭梨,咬一口,怪辣的,下次不买带把的。”老北京时的城乡百姓家都最爱在墙边或篱笆旁养花儿,有首说牵牛花的儿歌:“牵牛花,吹喇叭,爬上篱笆来干啥?要给篱笆来戴花。戴红花,戴紫花,乐得篱笆笑哈哈。”另一首《南瓜冬瓜》儿歌:“金花花,银花花,躲在树下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吹着吹着做个梦,变成两个胖娃娃,金花变成大南瓜,银花变成大冬瓜。”这些童谣都很诙谐有趣味与幽默。孩子们最喜欢学唱,并在胡同中百姓家流传着。

        在1960年代中至1970年代末,也曾有些童谣悄悄在胡同里流传着,如“青年男女结婚配,买回枕头红一对。”文革时期除了八个样板戏外,人们看不到我国其他电影。于是少儿们编唱出“阿尔巴尼亚电影是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是搂搂抱抱,朝鲜电影是又哭又笑,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中国电影是新闻简报”的童谣,充分讽刺了那个特殊年代给我国文艺文化造成的毁灭性的破坏。

        @北京晚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