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台湾的粮票时代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19日   07 版)

        ■龚显耀

        台湾从18世纪开始就以产稻出名,一年两熟,偏南部的高雄、屏东一带能一年三熟,当时号称闽粤谷仓。不过当时稻种是由台湾本土原生野生稻种驯化而来,属于籼米类,台湾人称之为“在来米”。“在来”二字是根据日语汉字写法来的,“既有”“原有”之意。在来米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却低,吃了很快就会饿。我当年一人可干掉四五大碗而面不改色。

        要吃好米进补就得去市里大舅家,他们吃的是“蓬莱米”。台湾蓬莱米和东北大米一样都是源自于日本。蓬莱米短而粗,米粒大,煮成的饭粒香香糯糯带点粘性,腾腾的蓬莱米饭上头浇点猪油、酱油,真是好吃极了。由于蓬莱稻种植时需下重肥,所以比较贵,一般都是平民老百姓有钱了才买来吃。眷村军眷就没有这个福气,只好吃配给的在来米。

        由于当年军中实施配给制,我家里四个人,爹、娘、哥哥和我,就是两大口两小口;等我满了6岁,家里也就变成了两大口两中口;满了11岁,我成了青少年,家里就成四大口啦;等再满了20岁就成了成人,四大口就又变成了两大口,只有爹娘有配给,成年人自己吃自己的。

        每年年初,老爹就从部队带回来四张补给证和粮票交给老娘收着。每月月底,几辆牛车慢悠悠地晃进眷村广场,就听到眷村自治会广播叫大家来领补给啦。这时候老娘就从衣柜深处拿出补给证,小心翼翼地撕下该月份的粮票交给我跑去领。发补给的一般是联勤的人,数了数粮票,就把相应的米、面、油、盐和煤代金交给我们扛回家。

        大米,不是那种晶莹剔透的蓬莱米,而是配给的有一定年限的陈年战备米,吃之前得挑啊挑,碎石子、老鼠屎、稗子、稻壳还真不少,蒸熟了,看起来还行,一入口就像爆炸一样在嘴里散开。

        台湾不产小麦,所以面粉都是美援物品,据说吃面食是蒋介石的命令。蒋介石说了,咱们要“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为了日后驰骋大江南北,所以规定军队补给米面各半,我也就跟着米面各半吃。那些南方来的眷属实在吃不下面食的,就把面粉拿去杂货铺换大米吃;北方家庭则反之。杂货铺在这个时候摇身一变就成了村子里的米面交易所。

        (《我在宝岛长大》九州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