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呼唤高技能养老护理员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19日   01 版)

        京沪地区调查显示,养老护理员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为主,平均月薪在3000元到3500元左右。业内专家指出,养老护理的行业形象很低端,真正有技能的养老护理员被低估了。

     

        1994年,24岁的安徽姑娘肖玉荣被人介绍到上海普陀区社会福利院做“保姆”,照顾一些正规护理员不想碰的老人。肖玉荣管四床老人,每张床每个月挣70元。半年后她“转正”成了正式员工,在福利院一直工作到现在。

     

        如今没有这样的人了。上哪去找20多岁的护理员?多少人能把一份工作做上20年?肖玉荣考出了高级养老护理员资质——那是养老护理行业最高级别的证书,全上海几万从业者,有这张证的不超过500人。

     

        如今养老护理员越来越难招了。肖玉荣出门打工的年代,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现在好像倒过来了,什么都有,就是没人。

     

        新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做家政的,需要管日常起居照料的,需要懂医疗护理的。老人的需求趋向于精细和复杂,原来那支养老服务队伍的技能不够用了。

     

        怎样才算“理想型护理员”

     

        病房里住着十来个脑卒中患者,手术过后都得了并发症——长久卧床,肺底部充血、淤血、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咳不出去,淤积在中小气管,导致细菌感染。

     

        “这叫坠积性肺炎,感染的人都被切开了气管。我的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李翠英相信这是她护理得当的结果,“为了防止并发症,术后要经常帮病人敲背。”

     

        敲背的活都是护理员干。多久敲一次,手势好不好,力道够不够,全凭护理员的自觉。李翠英做出空拳敲背的动作:“做得不尽心,病人就容易得坠积性肺炎,护理得好,病人就不用吃苦头切气管。”很少有护理员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医生治病是见到了病症再治疗,护理员负责提前发现症状,最好让护理对象不用治疗。”

     

        李翠英是那种“理想型护理员”,技术到位,干活不打折扣。她并不是医院护工,而是一名养老护理员,只不过多数时候在医院做服务。她热心肠,懂得交流,是老年人喜欢的“话搭子”。

     

        李翠英受聘于一家名叫“千家万护”的互联网企业,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现有一百多名护理员,他们大部分在医院做陪护,由患者家庭自行雇佣,专做24小时的一对一服务。

     

        从技术上说,在医院做过的养老护理员很容易“向下兼容”,医院是对护理技能要求最高的地方。具有良好医疗护理技能的从业者,是市场最缺的。

     

        让养老护理员“增持”医疗护理技能,成为行业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国家在职业资质上对养老护理员有纵向分层:初级、中级、高级。级别越高,医疗护理成分越高。

     

        “千家万护”成立一年多,在没有进行广告投放的情况下,已经接到足量订单,需要护理员全员上岗。普通服务229元一天,VIP服务329元一天,公司和护理员按比例分成,李翠英每月收入有5000多元。和医院护工相比,“千家万护”的护理员收入要高30%左右。

     

        李翠英认为自己的技术和时间配得上现在的收费水准。她描述了很多工作细节,比如,长久卧床的人怕压疮,要在臀部垫纸,她可以花上20分钟时间完成动作,为的是不让护理对象感觉到疼痛,“像我这样干活,一天300元,你说多吗?”

     

        “三低一高”的行业形象

     

        在肖玉荣年轻的时候,做护理员没那么多要求。不识字不要紧,有一身力气,能干脏活累活就行。那时不谈什么“职业化”,有人出钱就去干活,做完上家再找下家,能留在公办福利院之类的单位最好,等于捧上了“铁饭碗”。

     

        如此长年累月形成的队伍,慢慢呈现出“低门槛、低技能、低收入、高流动性”的行业形象。从业者但凡有稍好一点的选择,都不会多作停留。

     

        现在,就连待遇良好的区级福利院也感受到了招人的压力。肖玉荣如今已是普陀区社会福利院护理部主任,手下带着50多人的团队,“以前护理员几乎全是上海人,后来慢慢被外地人替代,现在我们有四分之一护理员来自外地。愿意做这行的本地人太少了,福利院的本地员工主要是当年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和一些退休人员,平均年龄五十七八岁。外地员工比较年轻,平均40多岁。40岁以下?不可能,找不到。”

     

        护理员的工作时间很长。普陀区社会福利院是做一休一,两班倒,上一天班12小时,强度不高。很多街道办、民办或者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有的做一休一,上一天班24小时;有的做六休一,每天8小时或者12小时;一些吃住全包的机构实行24小时工作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假期。

     

        政府一再出台补贴、奖励等措施,希望驱动养老护理人员提升技能。肖玉荣脱产三个月接受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单位工资一分没少拿,考下证书之后,区民政局和福利院分别给她每月300元的补贴,一年增收7200元,差不多是她两个月的工资。

     

        多数养老护理员学历程度不高,考试对他们来说很有难度。“上岗证比较容易,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培训好了也能考过。职业资质考试,级别越高难度越大。”和肖玉荣同期备考高级的很多人中途放弃了;坚持参考的,未必也都能合格。

     

        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培训意味着成本,更意味着风险——技术好的护理员跳槽几率更高。

     

        从护理员的角度来讲,提高技能需要牺牲眼前收益,李翠英对此再清楚不过,“培训一个月少挣几千块钱,护理员阿姨一年能有几个几千块钱?”

     

        (《文汇报》11.12 钱蓓 张林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